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 封赏圣旨 (第1/1页)
东都皇城,正在与大臣商讨,高句丽,百济,扶桑战争局势的李治,却突然收到,海州三百里急报! 听到急报上所写内容,与带来的实物部件,李治与朝中的大臣都被震惊了。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真有此等神器呼?” “某看是假的吧!” “不然,某觉得倒是真的” “然也,这急报之上附有海州众位官之印,又有当地数千百姓为证,当为真也!” 内侍:“肃静!” 李治:“快命将作监,将实物组装,确认是否真假!” “喏!” 两个时辰之后,将作监,少监:“禀陛下,此犁,比原本的犁杖便捷许多,只需一头耕牛便能耕地,若用之得当,可日耕百亩!” “其余几样,则使舂米,脱壳,效率翻倍,若将此物传播天下,定能惠及我大唐子民,粮食增产!” 此言刚落,朝上大臣,议论纷纷: “神器” “祥瑞” “真乃巧夺天工也” “做出此物者,当乃大贤!” “恭喜吾皇,贺喜吾皇!” “哈哈哈哈,李治笑得十分开心,打父皇去世后,他将兄长舅父在朝中反对的势力尽皆除去,掌握皇权。” “可自辽东开战至今,每次朝会无不为军备民生之事,争吵不休,他才刚过而立之年,头上已长有白发!” “父皇的贤德之名更是压得他喘不过气,让其无时无刻不关心国家百姓之军国,民生大事!” “现如今得到此等祥瑞,虽不能盖过父亲之名,却可在史书上留下厚厚的一笔,他如何不开心也!” 李治连忙问道:“造此物者,官居何职?是何出身也?” “回圣人,营造此物者,是海州(东海郡)朐山县,县丞,姓李名元,和其弟李璋所制!” “这兄弟二人,是襄邑郡王之庶出一房!” 李治“哦?这么说来,这兄弟二人可是宗氏子弟了!” 宗正连忙出列:“回圣人,李元,李璋兄弟二人,按辈分是陛下堂侄也,未出五服!” 李治:“好!好啊!此二人当为宗室表率也!哈哈哈!没想到朕的两位堂之竟有如此贤能!” “众卿,看如何封赏朕这两位堂侄!” 高阳郡公许敬宗:“陛下,臣以为,李元当加封县子,李璋年幼,可授散官,待其加冠再授予爵位!” 李治坐在龙椅上,望着许敬宗,眼中略带些不悦。 此时西台待郎乐玮上前奏:“此等大功,只受县子,不妥也!” 其余大臣连连称, “官小了!” “应当厚赏!” 吏部尚书,李义府看到皇上脸色,心中己有打算,上前奏:“陛下!” “臣以为,李元应封开国伯爵,加官,尚书-吏部司-员外郎(从六品上),授散官,奉议郎!” “其弟李璋,可封县男,授散官,宣德郎(正七品下),因其年幼,应多些钱财赏赐,日后再授实职!” 李治点了点头说道:“嗯!就按义府所言!”....... 一大早李璋正与蒋超几人在城外练习弓术。 突然听到:“三郎,三郎在哪?” 随着声音越来越近,原来是兄长身边的老马跑了过来,气喘吁吁的说道:“三郎快回府,有圣旨!天使已在门外,大郎正欲开中门.......” 府外,近十名穿着绛紫衣袍,头戴各色幞头的天使,正在等候着。 李元和长嫂吴氏,及闻讯赶来的官员,都在焦急的等待着,三郎怎么还没来? 快,再去一个人叫! 话音刚落,便听到:“阿兄,我回来了!” 李元看到自己三弟回来,便松了口气:“快将衣裳整好!” “开中门!” 天使大步进门,先经过州郡官员的介绍,几人将目光放在了李元兄弟二人身上,确认无误之后。 就带着阴柔的嗓音喊道:“李元,李璋接旨!” 李璋,李元,和院中黑压压的一片人全部行稽首礼! 门下:“朐山县丞,李元,贵胄清华,局里宏雅,举国承惠,庶政惟与,造以农器....” “可封沭阳县伯,食邑七百户,特进,尚书-吏部司-员外郎(从六品上),授奉议郎!” 赐:“黄金百两,绵帛百匹,御马一匹,银鱼福袋,四季章服两套,东都修正坊宅院一座,永业田六百亩.......” “宗氏子弟李璋,伯歌季舞,如埙如箎,仁义厚德,咨宗允禩,是为襄邑郡王曾孙,朕之子侄也,念其孝有佳,辅造农器” “可封,朐山县男,食邑三百户,授宣德郎!” “赐黄金二百两,绵帛二百匹,御马二匹,四季章服两套,银鱼福袋一只,东都修正坊,南市商铺各一座!永业田八百亩.......” “中书令.某某某.....” “中书令待郎..某某某.....” “中书舍人.......” “制令!”“大唐龙朔元年十月初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