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四章 (第2/2页)
路走了去。 回到韩国公府,刘秉知甩开李曦年的手,瞪了一眼寸步不离的司时。 “没眼力劲儿,出去!” 又回头朝李曦年道:“你知道我这袖口的镶饰值多少钱吗?” 李曦年仔细瞧了瞧:“看不大出来,这个该问梳雨,不过……你应当也不知道吧?” 刘秉知白了她一眼:“总之很值钱!” 他甩了甩袖子,几步至几案前坐下,示意李曦年过去,二人便这般面对面地坐着,却一字不言。暖炉里的香炭就要燃烬,李曦年起身添了几块,复又坐了回去。 刘秉知终于等的不耐烦了。 “你倒是开口啊?拉着我回来又不说话,出去这几天回来怎么话都变得少了?问你被谁抓走的也是屁都不放,你要急死我?” “我原是打算今日好好与你商量一下,没有预备去哪,既然你把我带到那儿,想必也都知道了。” 李曦年说起此事不觉动容:“当初我离开裘宅后去找了阿乐,将我一部分积蓄交给了他,求他帮我遣散他们。不曾想……他们竟然拿着那笔钱重盖了原先的作坊,且并未放弃这一条蝇头微利的谋生路,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他们都在等我回去,所以……” “所以你觉得你也不应该放弃?所以你才来找我?”刘秉知问道:“我很好奇,商贾入市皆为盈利,你孤身一人回到上京,手上又有些本钱,为何偏要选这一行?” 见李曦年有些失神,刘秉知便坐直了身子凑近她,严肃又认真。 “难道……是为了你要等的那个人?” 是了。 看李曦年双眸微颤着欲言又止,刘秉知知道自己猜对了。 她说过,来上京是想回到那个人身边,留在上京是为了要等他回来。或许她留在上京所做的一切皆是因为那个人……也说不定。 那个人对她很重要,虽然刘秉知认识她之后便知道,但如今对一个没有回答却可以肯定的答案,却莫名开心不起来。 “我很好奇那个人究竟是谁?或许我可以帮你找到他也说不准。” “不必了。”李曦年忽而笑了,满脸期盼。 她求了孟行,以任何条件为条件。而孟行也说会尽快给她消息,只是时隔半年之久,先生的行踪确不好寻。 刘秉知看在眼里,满脸狐疑。 “我总觉得你似乎找到了什么了不得的靠山?也是,当我听说裘九郎与你相熟时也觉怪异,所以即便你又攀了什么高枝儿,我定然也不会再觉惊讶了。” “只是君子协定,桃来李答罢了。”李曦年回道。 “不见得吧?你昨夜说要回芦亭,那必然是已经解决了当下的麻烦,碧如李昊珅这件事,可你离开的这十日,我连李府的大门都进不去……” 虽然这话说来丢人,但在李曦年面前,刘秉知觉得也不算什么,毕竟更丢人的事都被她亲见了。 言下之意便是,若非有人替她解决了这个麻烦,以她不愿牵累旁人的性子,定然不会宿回芦亭的。再说了,她一个无依无靠只身一人留在上京且并无什么身份背景的人,如何有资本与她口中那人做君子协定? 倒不是刘秉知小看她,实是她的确没有什么能被人利用的地方。 “你去那里做什么?”李曦年问出口,忽知道了答案,“听闻那位李左丞是傅相手底下的红人,你去他府上吃闭门羹,就不怕传出去牵累了你阿耶?” “怕,所以我会带着礼去。”刘秉知忽而笑出声来:“那可是我特意在成衣铺为他定制的,只是没人敢收。” “是什么?” “一双耗皮靴。” 李曦年嘴角一抽,亏得他想得出来。鞋同邪,哪里有人会以礼相送?况且还是耗子皮做的……等同于辱人了。 “这样也不对,倘若你阿耶真的要几相互不关涉……” “那正好!”刘秉知打断道:“倘若他真是那般想的,那我便更该如此了。还有,你这话绕得也太远了,说你背后之人呢,提我阿耶干什么?” “什么背后之人?我不愿倚靠旁人,只是有些事迫不得已互利而为。更何况,这世上哪有坚固的倚靠,那些全然将自己的后背交给别人的人,必然是自己无能,也势必会在将来连累他人。” 刘秉知沉默不语,看向火炉里正闪着微光的香炭,不知在想什么。他知道对于李曦年来说,有些话问了不如不问。 良久,还是刘秉知开了口。 “说吧,接下来你预备如何?或者说……需要我做什么?” 一个明明拥有更多的选择的人,偏偏选了自己,那自己定然是有用的。 …… 岁除之夜。 李曦年靠着墙坐在角落,歪着脑袋看向头顶的不夜天,芦亭里的人皆在园中围坐而语,欢笑不绝,爆竹声响声声入耳,李曦年仿若不曾得闻。 未曾来到芦亭时的岁除之夜在她的记忆中并不清晰,但想来有双亲陪伴必然不会孤单。 而来到芦亭之后的岁除之夜,先生只是很安静地坐在屋内,等着爆竹声响彻天际之后便会歇下。她也只是很安静地陪在一旁,从不多说一个字。 只是此时的李曦年在想,若是当时她同先生聊一聊他的阿耶阿娘,问一问他的故乡何处,想必此刻便不会如此怅然了。 “阿省?来喝除岁酒!轮到你了!” 生伯离着老远叫她,她闻声而去,接过酒来一饮而尽,不过是些药汤,醉不了人。 “顾婶。” 李曦年换了碗又倒了一杯,递给了过去,而后静坐在一旁。 生伯笑了笑,起身回了屋内,没一会儿又走了出来,他将搂着的一个小箱子放在膝上打开,取出一个铜制的项圈给了小环。 “祝翁翁,福庆初新,寿禄延长!”小环学着顾婶的话念了一遍,登时便是笑语喧阗。 李曦年便借此时回了屋,坐在先生每年岁除夜坐着的那个位置,拖着腮帮凭窗而望。 “这是你的。” 生伯不知何时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他将一样东西放在了李曦年面前。 这是…… 李曦年忽而愣了。 这支发簪通身银白色,朴素而精致,簪头绕有三朵白玉铃兰。 李曦年猛然抬头看向生伯,眼中除了惊愕和不解之外,还有已然溢满眼眶的泪。 只听生伯道:“你走的突然,这簪子……他也不曾带走,大抵是觉得遗憾,不想睹物兴悲。阿乐把它藏在了我这里,今夜……物归原主。” 话毕,屋中便只有李曦年的痛哭之声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