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春江花月夜(上) (第1/3页)
唐太宗死后,高宗即位。此时正是唐王朝蒸蒸日上的时候,一个璀璨绚丽的盛唐正徐徐拉开帷幕,文坛上也升起几颗耀眼的新星,最著名的当属初唐四杰。 在扬州城里,某位私塾先生简直爱死了王勃,每每讲课便会当着学生的面吟诵起来。 “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私塾先生边扭头边吟诵,活像一个孩童手里的拨浪鼓。 “好啊,真好!张若虚,你来说说这句好在哪里?” 私塾先生话音刚落,坐在他右手边的一个孩子站了起来。 细看这个孩子,穿着一件淡蓝色的长衫,瘦小的四肢根本撑不起这件衣服,就像是慌慌张张出门的学生不小心穿了自己兄长的外套一样。他的双眼大而有神,跟他瘦弱的身材简直不成比例,像一株蒜苗上面长了一颗苹果。 “先生,”张若虚开口回答道,“我觉得这句话很美,但是为什么要写成对仗的形式呢?” 听到这句回答,私塾先生眉头微皱,他最受不了的事情,就是有人对王勃的诗句评头品足,特别还是这篇滕王阁序。这就好比你吃了一个非常棒的馅饼,然后把它推荐给另一个人,满心期待对方会说:“哇,好棒!”但那人却说:“什么嘛,也不过如此……” 对私塾先生来说,王勃的诗作只需要赞美就可以了。 “好一个张若虚,连这么美的诗句都看不懂?罚你站在门外,读这篇滕王阁序,直到太阳落山!”先生气呼呼地说。 就这样,张若虚站在私塾先生的门外,一直读着滕王阁序,直到太阳落山。 离开私塾先生家里后,张若虚一个人独自来在湖边,若有所思,偶尔还朝水中投入一颗小石子来消遣。 此时,张若虚的好友贺知章也刚刚下学回家,他走在路上,远远地便看到了张若虚的背影。 “嘿,你怎么还没回家?” 贺知章向张若虚打招呼,他知道自己不会认错人的,那瘦削的背影和大到不合身的长衫,正是张若虚独有的标签。 张若虚回头看时,贺知章已经挟着他大大的布口袋跑到了自己面前,里面塞满的东西,毫无疑问是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 看到贺知章跑过来,张若虚不禁嘴角微微一笑,这孩子比他小几岁,张若虚总是把他当作自己的弟弟看待,尽管此时贺知章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小神童了,而张若虚则籍籍无名。 “这是石子吗?”张若虚说道。 “什么石子?” “你布口袋里,是石子吗?到湖边来,最好玩的就是投石子了。” “哥哥说笑了,”贺知章盘腿在张若虚身边坐下,“哥哥怎么还不回家?莫非是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 张若虚不开心时,总喜欢到湖边,作为朋友的贺知章,自然也是清楚的,就像清楚立冬之后天气就会逐渐变冷一样。 “季真(贺知章的字),你那么聪明,你说说为什么写诗一定要对仗呢?”张若虚问道。 “就是为了音律呀。” “就这么简单?” “对呀。” “那我把音律从诗里面取出来,诗就不是诗了吗?” “那当然,音律是诗的灵魂。” 听到贺知章的回答,张若虚心中又疑惑起来。 很长时间以来,张若虚都想写出一首好诗,每当心中有所感悟时,都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创作欲望向他袭来,但真正拿起笔的时候,却又一个字都写不出。就像在大雾天气里赶路,一阵灵感之风吹散了眼前的迷雾,前方一直朦胧不见的美景便一股脑涌入了眼睛,冲进了大脑。可是当旅人正要阔步向前的时候,雾气又重新聚拢起来,掩盖了所有一切,只留下记忆中的一幅美景。 “孤单的野鸭追逐着云霞, 秋天的湖面与空远的天空融化在一起。” “你在说什么?”贺知章抬起头,疑惑地看着张若虚。 “如果把‘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改写成这样,你觉得如何呢?”张若虚转过头,期待地盯着贺知章。 “哈哈哈,”贺知章开怀大笑起来,像一个被玩具逗笑的三岁孩童,“这是注释,这哪是改写。” “不不不,原来的诗只有我们读书人能听懂,改写以后,这首诗就可以念给种田的农民和织布的老妪了。” 听完这句话,贺知章笑的更欢快了,但张若虚依然自顾自地说着他的想法。 “像这样用白话文写的诗,通俗易懂,又不改浪漫意境,除了不能唱出来以外,又有哪一点不像诗呢?我们可以叫他白话诗。” “唉吆喂,”贺知章捂着自己的肚皮,努力止住笑,“哥哥不要再说这些奇怪的东西了,别忘了今天的作业,先生让写一首诗,明天带给他看呢。” 说完,贺知章便“嗖”地从地上爬起来,重新背上他的大布兜,欢跳地走开了。 “是五言排律,不是什么白话诗哦……”远处传来贺知章的声音。 听完这话,张若虚又陷入了迷茫之中,他随手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在秋季的深潭中画出一个不大不小的涟漪。 张若虚回到家中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