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六十八章 绫、罗、绸、缎 (第1/2页)
蜻蜓眼珠。 而且很有可能是战国中期就一直保存到现在的蜻蜓眼珠。 虽然没有像曾侯乙墓那样,一口气出土一百多枚,只有寒酸的一枚。 但是也不看看,曾侯乙墓在哪。 湖北欸! 那里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考古大省,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那叫一个丰富。 而且还是华夏竹简出土最多的省份。 对湖北来说,可能多出土一枚蜻蜓眼珠,没啥稀奇的。 可是对急缺汉代之前文物的广东来说,这枚蜻蜓眼珠,那可就太珍贵了。 以前没见过,也没拥有过这玩意啊! 而且不只是玻璃珠,同墓室内,还出土了小十件其他玻璃器呢! 这批玻璃器的出土,立马点燃了广州考古所工作人员们的热情。 不,他们本来热情就已经无比高涨了。 接下来发掘出来的一些漆器、木器、陶器,甚至他们都有些看不上眼了。 眼界高了! 像以前那样,发现点汉代的漆木器,都要兴奋半天的情况,再不会出现在广州考古所的身上了。 他们成长了。 成长的好处还是很多的。 至少发掘清理的动作快了不少。 之前,不管清理出啥文物,大家都要围在一起,观摩观摩,指指点点一番,讨论讨论。 现在,普通的漆木器、陶器,甚至青铜器,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清理出来后,放到吊笼里,直接吊出西耳室,都不带多打量的。 有那么一点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的气质了。 而看到这一幕的庄云鹏,也怪感慨的。 说实在的,他在社科院读博这几年,跟着孔建文大大小小跑了七八个项目。 其中大部分都是夏商周时期,最次也是秦汉时期。 各种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玉器,他也算是都见识到了。 从一开始紧张激动,大呼小叫,再到后来的习以为常。 这种感受他也经历过。 他也不是没想过,以后如果回老家的文物所上班,或许就再也不能像在社科院一样,接触各种夏商周时期的墓葬和遗址了。 虽然,他的读博方向是夏商周考古。 但是他的老家,在东三省。 那地方,是没有什么夏商周时期墓葬和遗址的。 倒是有红山文化、小珠山文化、兴隆洼文化这种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还不少。 不出意外的话,他如果回东三省参加工作,应该就是常年泡在这些新石器文化基地,进行以十年为单位的长期清理工作。 要说累,倒是也不会累。 这种成熟的新石器考古基地,早就已经有完善的发掘方式了。 平常也是朝九晚五,打卡上下班。 但是日子肯定是要枯燥不少的。 或许五年后,十年后,他如果在东三省,遇到一次夏商周时期的墓葬,表现的可能会比广州考古所的同事们,还要不堪。 以前是没得选,他才安慰自己,回老家工作也不错,吃公家饭,又清闲。 不用像在社科院这边这样,常年全国各地跑,上山下野,负担重,任务重。 可是现在有的选了,那庄云鹏想法立马就180度大转变了。 特别是看到广州考古所的同事们,只是发掘一座南越王墓,就如此激动。 更是大大激励了他。 必须要努力,留在社科院! 年轻人,还是要多见见大世面! ...... 西耳室的发掘工作,并没有像庄云鹏预料的那样,要耗时半个月。 虽然前期几天,他们确实磨蹭了点,有些被琳琅满目的随葬品冲昏了头脑。 但是之后几天,广州所的研究员就逐渐上道了,发掘和清理速度都迅速提了上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