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2.蓝光基地(一)⑶ (第1/2页)
痴迷地盼望接收到来自外太空的信号,一直等待米棣传回的信息;尽管是一颗流星,也要令他们兴奋一段时间,似乎流星会携带某种信息。心总是在剧烈的震动中平息下来,又一次在沉寂中燃起,拼命支撑,始终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来回跳动。好似无尽广阔中一阵阵陈亘低沉的回声,在诉说着亘古以来的奥秘;亿万年所经历的沧桑变迁,用一丝丝的涟漪去传送不朽。 天文台的观测员值班一般都是夜间,除非是太阳观测可以是白天工作,否则所有的工作都会在黄昏后、日出前。 每当深夜,多么希望能收到安慰的声音,‘我在这里’。似乎看到那个带有呼吸的身体,听到他的呐喊。期盼久了,用心久了,就容易产生幻觉;然而,外太空看到的,终究是恒久的星光。由于世界各国宇宙探测发展迅速,先后在月球、火星上,或探测,或登陆;或建立有人基地,或无人基地。这样,地球的宇航员正在经历着一次次严峻的考验。 傅玉姝重新戴上耳麦,也会同空间站里的宇航员聊天,减少他们枯燥的太空生活。星空神秘未知,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的偌大的空间站在太空里漂浮着。在太空中睡觉,身体稍微弯曲成弓形,比伸直平躺着舒服。睡袋外面是浅蓝色,里面是白色,头部有防护,还配有舱内噪声和光线的耳罩、眼罩,这些都是宇航员在太空必须的生活流程。刘海泉在睡眠中醒来,脱离睡袋,整理完必备的太空工具,缓缓地飘进穹顶光学舱。 傅玉姝说:“海泉,轮到你值班了。”刘海泉说:“是,要努力!”傅玉姝举着拳头说:“要努力!” 刘海泉坐在这台机器后面,在这片遥远的领土上,最牢固的城堡中,进行着神圣的科学实验。在太空工作的宇航员需要劳逸结合,这样才能完成繁重的太空科研任务。当清晰而又微弱的空天信号传来,目光在银河中不停地奔波。(空间天文观测: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太阳观测,对太阳耀斑伽马射线的能谱做非常精确测量;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负责X射线全天监视仪,进行巡天观测;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负责中子星极端天体物理与新技术探索试验,研究中子星X射线偏振和能谱。光学舱类似‘哈勃’太空望远镜,视场是哈勃的300倍。巡天号光学舱是一个天文观测为主的空间望远镜。) 傅玉姝摘下耳麦,扭头看下郝秋岩,似乎脸部出现倦怠的表情。催促他说:“回去吧,明天还有工作。”郝秋岩回答说:“这就回去,注意观测。” 刘海泉听到无数微小的金属撞击声,他有所警觉,听到的声音来自空间站外面。他在自己的位置上,凝望聚焦在眼前的光线,带有金属光泽的薄片同样是幻影。这是航天员每天例行的工作,每个细节都是在地面演练了无数遍,太空科学便在这无数次的重复里产生。心情平静下来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实验的过程里,完全忘记了周遭的一切。 空间站这个平台的研究不仅限于天文、物理专业,也包括医学,生物学领域。宇航员们虽然吃的都还不错,环境不错;但相对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并不是好闻的气味,还是容易让人不舒服。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是经历严苛的训练的宇航员,依然会感到难受。倘若有一些新鲜的蔬菜,或者有活生生的植物生长,对于缓解太空里的生活压力是有帮助的。在空间站的有限空间内,利用新型环境箱,以保证空间植物研究的生长环境和实验条件。 刘海泉漂浮到环境箱前,看着几棵大白菜郁郁葱葱地成长,而且要比地球上生长的速度和质量要好很多,他的心里别提有多么醉人的美,顿时感到全身都在轻松。他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时间,而对这种太空生活也习以为常,在太空里的思考,完全是在地球上两种层次。 刘海泉说:“当闻到大白菜释放出来的那种清香,真是让我迷醉,这种感觉,在地球上是没有过的。”傅玉姝说:“这是一种新的生命意境,当你在睡眠中醒来,看到这些郁郁葱葱的植物,会有种对生命的憧憬的渴望。”刘海泉说:“是的,一个人如果在太空里待上一段时间,思想就会同在地球上的想法不一样,生命里很多东西都不重要了。” 说完,朝着穹顶的光学舱飘去,他说:“在空间站里观测地球是一项长期的项目,我们生活的星球是多么的美丽,而且让我们了解到,在时间的推移下我们星球存在的变化。知道吗?包括地面的长城,有多么的伟大!还有自然变化下的飓风,洪水和火山喷发。”傅玉殊说:“是的,在太空里的思维会更宽阔很多。” 此时,空间站被朦胧而流转的红光笼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