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十八章 杨业殉国 (第1/2页)
曹彬统领的北伐东路军经岐沟,巨马河,沙河,三战三败后基本确定了此次北伐失败已成定局。太宗不得不令其他二路人马也退兵南撤。西路军撤退时,太宗还要求将云、应、寰、塑四州的百姓也迁入内地。撤退时军队本身的安全撤退已是一个大问题,还要带上百姓一起安全撤退更是难上加难。西路军的副统帅杨业建议采取调虎离山计,派兵攻击,吸引辽兵,然后在撤退路上先行埋伏精兵,掩护军民撤离。杨业的计划在当时的战场态势下基本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 当时杨业的计划是宋军从代州出发后直扑应州,形成切断已攻占寰州的辽军后路的军事态势,辽军为保后路必然撤退争夺寰州,这样就可以把辽军的注意力引开,云塑应三州的民众就可以安全后撤。 但是这一可行的计划当时就被监军王侁所反对。宋朝在军队中设监军,代表皇帝的意志,有极大的权限和很高的地位,不但此时的杨业要听取意见,就是潘美也得听取监军王侁意见。几乎没有军事素养的王侁自以为是的说道:“我们率领数万精兵,却怯懦到这个地步。我们应该从雁门山中,擂响战鼓,光明正大的前往马邑。”另一位同样类别的官员刘文裕也附合道:”对啊,我们有数万精兵,怕什么?何必绕圈子,直接杀过去。”什么是声东击西,什么是避实就虚,什么是孙子兵法,估计这二位是从未听说过。关键是王侁虽然不懂兵法,但挤兑人还是非常了得的,只见他慢吞吞的对杨业说道:“君侯平素号称“无敌”。今天大敌当前,却要避开不战,该不是怀有别的想法吧?”这一说,直接把杨业往死路上逼了。众所周知,杨业是北汉降将,最怕别人怀疑他有二心。王侁说杨业有别的想法,暗指杨业可能要投降辽国。逼的杨业只得表态说:“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大概意思是说,我杨业岂是贪生怕死之人我主张避开敌人,是因为目前敌人是我们的三倍还多,士气正盛,对我们显然不利啊。我们这样硬碰硬的撞上去,只能白白的死伤士卒而不能击败敌人,于国家是没有一点贡献的。大凡领兵的人,叫要知进退缓急,如果遇到敌人就要战斗,那不是保家破敌的行为,而是送人头的行为。严重的是资敌的行为。今天,你这个混蛋指责我杨业不肯死,那我就替你们先去死吧。”就这样杨业不得不领兵出战。但临行前还是和主帅潘美说,务必要在陈家谷布置军队接应,形成左右二道来援助,等我转战之后,辽军必然来到这里,你们可以二面夹击敌人,否则我们必然全军覆灭。 当日,潘美和王侁确实如约定的那样,在陈家谷布阵,等待接应杨业。然儿没等多少时间,王侁就等不及了,心中好生焦急。先是派人上高台远望,那时又没有什么望远镜,能看见什么。什么也没看见的情况下,王侁以为辽兵已经被打败。王侁想争夺杨业的战功,立即就领兵离开了谷口。身为一军统帅的潘美竟然不能制。这和宋时的制度有莫大的关系,监军代表是皇帝,所以战场上主帅的话语权是大打折扣的。在王侁带兵离开陈家谷后,传来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此时,潘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也犯下了一个错误,也跟从王侁的步调撤离了陈家谷。等到傍晚时分,杨业率残部退到陈家谷时,发现谷口已经空无一人,不禁拍打自己的胸膛大哭道:“我被王侁等逼近,一败至此,而今不能求胜,也不当求生了。我等且反身再战,与敌人作最后较量,死也要死在战场上,决不能让敌人小瞧了我们大宋勇士的决战之心。”其子杨延玉建议道:“我等坚决遵照您的命令,但可让延昭从小道杀出,寻找潘帅,请求支援。若援兵能到,或许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纵然请不到援兵,留得一人在,他日向皇上陈述,也可说明今日之失败的原因,不至于死后还背个罪名。”杨业于是命令延昭杀出去寻找援兵。未等杨业率军作出部署,辽军就像潮水一样向宋军涌来。不久,杨延玉战死。杨业经数日大战,也早已疲惫至极。虽然神威仍在,手中金刀已砍杀了众多辽兵。但是前排的辽兵倒下,后排又有不断的辽兵加入战斗,实在是非人个所能改变战场这结果了。众宋军拼死保护主将,众辽兵疯狂围攻宋主将。一时间,宋辽二军的士兵都忘记了阵型,指挥,配合,就这样一对一,多对多的面对面砍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无情的砍杀。战场已经变成了休罗场,不死不休。岳州刺史王贵见杨业被围,亲自率亲兵解围,无数辽兵死在他的手下。无奈,辽兵实在太多,仅仅是稍微缓解了一下辽兵对杨业的攻势,但仍解不了杨业之危。最终王贵自己也战死沙场。战斗到最后的关头,杨业身边仅有一百多士兵了,实在与战局无益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