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四十章 海上丝绸之路 (第1/2页)
宋代时农业,手工业的兴旺,促使商业日益繁荣。太宗时期非常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样也重视商业的发展。商人的地位在宋朝时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改变,那就是商人也可以做官。中国封建社会士农工商的排名在宋代已不是十分的正确。正是当时如此宽松的经营环境,出现了另外一个非常奇特的社会现象,即官商可以结合。这个现象和现代的社会环境是如此相像,真的是相当的开放。太宗时商人可以做官,官员不能经商,千年前的规定现在完全可以实施执行。为了公平起见太宗时对官员经商进行严厉打击,反过来就促进了民间商业活动的繁荣。也就是发挥了市场调节的作用,商业氛围在当时非常的好。特别是海外的商业活动在太宗时期就有很大的发展。海外商业活动的发展繁荣正是应了那句话:“有压力才有动力。”当时太宗时期,开科取士,官员增加非常快,而且官员的待遇又非常不错,所以政府开支是大大增加。也就需要政府拿出更多的钱来维持政权的正常运转。太宗时期除了官员增加,士兵的增加也非常明显,从太祖时期的三十多万人增加到六十多万人,后又增加至近百万人,所以军费的开支也是大大增加。一心想收复幽云地区,太宗时期发动多次大规模的战争,每一次战争开支都是天文数字。各个方面的原因迭加在一起,只有寻找更多的收入来源。鼓励商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的税收,无疑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是和谁去发展贸易呢?北面是辽国,太宗时期还是以战争为主,西北面党项族势力日增,也总是有摩擦。西南面是吐番,与宋的关系也不是非常友好。宋的地理位置迫使太宗在发展商业时只能向海外延伸,重视海外贸易成才宋朝统治者的必然选择。太宗时期也因为客观的原因非常重视海外贸易,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太宗对商业发展的手段如果放到今天来看也还是可行的措施,只能佩服的认为,宋太宗发展经济确实是一把好手。 宋太宗雍熙(987年)年间,遣内使八人,分四路到海南诸国招徕外商前来进行贸易。其目的主要是为放出明确的“市场信息”,吸引各国商贾来大宋进行贸易。先进行采购,主要的目的是说明大宋有钱,欢迎你们到我们大宋来做生意。就像现在有公司,先打出广告进行自我宣传,然后租下一个大地方装修豪华后作为办公场所,所有的目的就是一个,证明给别人看:“我是有钱人”,你来和我做生意,不要怕我没钱付给你。太宗可真是深谙生意之道,想不成功都难。大宋的派头确实给海外的各国商人吃了一个定心丸,不久之后大量的海外客商就源源不断的前往大宋的沿海各城市进行交易。之后在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政府看到广州港外国商船稀少,便令本州与转运司进行招徕,努力繁荣市场,增加客流量。外商船舶离开中国港口,均由有关市舶司设宴送行,并对外商的舶船和商品负责保存处置。一系列的措施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客户,也体现了宋朝时期政府的服务意识。现代政府都在提倡招商第一的理念,这个做法实际上在一千年前就由大宋的官员玩的十分顺手了。 自唐朝的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海上丝绸之路却蓬勃发展。即使在动荡的五代时期,割据岭南的“太监王朝”南汉政权仍将海外贸易搞得有声有色。宋灭南汉时,南汉官兵卷了十几船珍宝逃往国外,但宋军仍从南汉缴获了大笔财富,连当时最高统帅赵匡胤都吓了一跳,连称南汉“奢靡亡国”。所以宋朝立国后也力图发展海外贸易,但因多年战乱而屡屡受挫,太祖时期由于主要忙于统一大业,所以没有很大的精力去发展海外贸易。为扩大财政收入也是为了恢复昔日海外贸易的盛况,太宗首先去海外大买特买,高调地向世界宣告:大宋如今有钱了,欢迎来大宋做生意!事实上当时太宗可能是把仅有的一点家底拿出来进行了一波国家层面的广告。宋太宗虽是召唤人家来卖货,但实际上当时的市舶司管理制度已相当成熟,大致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制度。如果有大量的客户来宋的各沿海城市进行贸易,仅凭关税一项大宋就能躺着挣钱了。当然再好的政策也得有靠谱的人执行才有效,所以太宗异常重视市舶司官员的选拔。如广州市舶司使,选择官员的程序是这样的:首先必须推荐三个预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