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第3/3页)
啊在我看来这大唐的士兵之所以可以在当时横扫天下,以当时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首先这大唐与我大宋立朝的时候的情况就是不一样的情况,在唐朝的时候。他们比较完整的继承了隋朝留下来的巨大遗产,然而我大宋,却是在一众天下诸侯中成长起来的,最后太祖太宗极尽全力才将原本破败不堪的中原整合在一起。原本很多就是我大宋的领土到现在还在被辽国,被西夏占领着。所以说,你这要是拿来比,就完完全全没有可比性嘛。”范仲淹说道。
刚刚说罢,这大雨就下在了两人的眼前。看着就在眼前的大雨,韩琦对着范仲淹笑道。 “这大雨就像是西夏的危害,我们现在被压的喘不过气来。” 范仲淹则是无奈的一笑。 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城里,在那宽大的紫宸殿之中。赵祯看着辽国送来的国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才想起来今天这国书递的莫名其妙,他们要我大宋增加岁币可以理解,但是他们又要同时与着西夏联姻。这下不就自己的处境略显尴尬了吗?西夏人要是在此时和那契丹走的太近对于自己来说只有弊端,没有好处。 下了早朝之后,晏殊又在哪湖心亭之中等待着赵祯。 “先生刚刚在朝会之时,为何一言不发?”赵祯对着晏殊说道。 “皇上抬举在下了,这根本就没有什么好说的,我自然也就没有说了,今天的这情况又不是现在我们才料到的。”晏殊心平气和的说道。 “那先生的意思是要如何去办呢?”赵祯不解的问向了晏殊。 “就派小婿富弼出使辽国吧,让他和辽国人谈一谈这双方的筹码,毕竟现在西夏是辽国人的一张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将这张牌变成杀对手的一把刀。”晏殊说道,“这李元昊的性格就连依附于我们他都要谋反,如果让他依附于同样是胡狄的契丹人,他会心甘情愿吗?陛下,我知道现在我要怎么去做。” “这事还是有劳先生了,这朝中的人员就任由先生调选吧。”赵祯对着晏殊说道。 “对了,不日韩琦便会回京,到时候我要听一听他对这西北战局前次失败的看法,听说要不是夏枢相去得早,他和范仲淹都得交代在哪里。”赵祯一说到前次的好水川之战,心中就会时常愤愤不平,这明明是自己占了优势,没想到这到了最后却还是李元昊赢得了战争。 “陛下,这李元昊是惨胜,他们西夏的损耗比我们大宋大得多,还望陛下对于这一件事情还是不要耿耿于怀了。”晏殊劝谏着赵祯。 “还望先生多劳。” —— 康定二年,韩琦带着在好水川之战中阵亡的将领遗体回到大宋,在这城门之外,许许多多的家属已经跪倒在地,有的甚至是出城十里相迎。 韩琦面带愧疚的向着每一个家属安抚,现在这情况,毕竟也是谁也不想看到的啊。 —— 皇宫之中,韩琦对着赵祯说道自己在西北一年多的收获与感悟,自己颇为有感,尤其是对范仲淹的在边境上安民的各种策略。 赵祯也听得颇为兴致勃勃,看来这范仲淹不仅有着那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本领,还有着纵横捭阖,帷幄千里的能力啊。 听得韩琦说着范仲淹的骑射能力出众,年近花甲,却可在这马上射杀数名的西夏骑兵,这不愧为大将风范啊。 在韩琦绘声绘色的演说下,赵祯也下定了决心,在西北前线全面推广范仲淹治理延州的方式。并要求各路的转运使全部将范仲淹的这一套方法给记录下来,以便以后在不时之需还能找到这样的应对方法。 在众位朝臣退出皇上的御书房之后,只剩下韩琦在这大殿之中,两人坐着四目相对。不知过了一会儿,赵祯还是开口道:“你这家伙,差点把小命给丢在了西北,真是不让人省心啊,以后就不要去这西北前线了。” “皇上,这我觉着我还是要回去啊,若现在西北没有了我,范仲淹将会少了一条臂膀。还望皇上批准。”韩琦对着赵祯说道。 “我在年前比准了夏竦的反击计划,照着那一份计划本来应该是万无一失,但是我们还是打了败仗,这背后的原因,你就没有去探寻一下吗?”赵祯对着韩琦说道。 “皇上,我们在战前对西夏的实力严重预估失误,当时据情报来说,西夏的兵力最多只有八万,我带去十万大军,本来想靠兵力优势取得胜利,可是谁知这既然西夏会有十五六万的军队,这谁能料到啊?”韩琦对着赵祯说道,“这并不是我打了败仗的借口,还望陛下惩罚。” “前几日已经将旨意传与你们了,你自己看吧。”赵祯说道,“西北现在还离不开你,我现在将这西北四路的经略使分开来布置,希望的就是现在只要像现在一样,只要在哪里防守就可以了,现在进军灭了那西夏对于我来说,或许可以将这西夏给灭了,但是我所付出的代价或许会太大了。还有一个辽国在北方虎视眈眈,他们一心想要冲进中原,这时候不能让他们占了便宜。希望韩卿还能明白朕的一片苦心。” “皇上,我现在……”韩琦刚想说什么便被赵祯打断。 “你今天早上还是留在皇宫里面吃一顿饭吧,现在就什么也不要做了,就陪朕出去钓一钓这太液池里的鱼吧,现在的这鱼,味道可比原来的鲜美多了,今早就你下厨去吧。”赵祯对着韩琦说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