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章 酒未到,先成泪 (第2/3页)
一笔一笔的开支,想起今天早上这文汝诚带着自己的儿子从这府里出发前去到京城,自己虽然没有什么事情是担心的,但是自己好歹也是一家之主,这怎么就连自己也不告诉一声,或者说这孩子自己都没有交代一下,就被带了出去。但是回过头一想,就这样的好,毕竟这文汝诚自己可是老相识了。 文汝诚此时在车上睡着觉,不知不觉的在自己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当年第一次与着周群林想见时的模样,那个时候自己可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大宋仁宗景佑五年,这一年的科举比以往还要热闹一些,因为刚刚才修缮好了这考试要用的宫殿。还有去年这礼部才刚刚出版了一本图书《礼部韵略》。原本为这专用的字典,可是这一版字典却是是十分的有用,学子士大夫们纷纷出钱购买这一本书籍。 这时的文汝诚才刚刚二十一岁,自己孤身入京准备着科举考试,那一年自己要来京城考试的消息在家乡被传开了,这十里八乡的亲戚们,相亲们全部过来为自己送行,在那个时候他们每一个人都拿出自己家中所剩不多的银两为自己送行。 一个有名的乡绅,直接给自己送上了一百两的银子,可是自己已经背着很重的行囊了,根本就背不动跟多的东西了。但是才二十一岁,也没有出过远门,就将这一百两银子给放在了家中,留给了父母。文汝诚家在这济南府城中,在这城中也是开了一家酒楼,不过自己由于是被这父亲留在乡下的家里,母亲又和父亲在城里,自然也就没有多少的时间接触到钱的作用,反正自己在村里的家中,每天都是爷爷教着自己念书。 文汝诚的爷爷原来也是一个落榜的进士,不过爷爷落榜的时候则是在太宗朝的事情,爷爷回到家乡以后并没有急着重新去考试,而是就在这家里谋个生路了。 原来父亲母亲几次跪在老爷子面前,希望把这文汝诚接到济南府中去生活,可是老爷子死活不让。其实这是老爷子看着自己的儿子在城里做着个小生意而从内心看不起儿子。 在这时代,社会被分成了四个等级阶层的人们,分别是士、农、工、商。 这四个阶层里,儿子是干着最底层的商人,这样在社会里会给自己丢脸的,他不能让自己的孙子也跟着去丢着一个脸。所以到了最后,老爷子硬生生把文汝诚给留在了村里,每一次考试这孙子也的确不负众望,最后成为了这京东东路的省元,一时间这文家可谓是风光无限。 就连京东东路的转运使都来到自己的家里道贺这文汝诚考上了省元,原本就是这解元,现在又是解元,这样下去离着读书人最高的目标“连中三元”就只差最后一个目标了。 这文汝诚从五岁开始学习诗书礼仪,六岁便能读文背赋,七岁便能自己写诗。九岁就参加了第一次院试,不过因为年纪太小,在考场里找不到自己的座位而惨遭失败。一年半之后从新重整旗鼓,在自己十一岁的时候完成了这很多二十岁还没人能完成的这一场考试,成为一名生员,在此刻他还是当地的案首,十五岁的时候,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乡试,本来打算参加这一次的乡试,可是却被爷爷给拦了下来,他说这些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这考试也是一样的,就在等四年再去参加也不算迟。 于是这科举的乡试文汝诚足足等了四年,就在自己十九岁的时候,自己也迎来了这次的科举考试的乡试。 还和上次一样,自己中了当地乡试的第一名,成为了当地的解元。 第二年要去京城参加两场考试,本来父亲打算把这房屋给买了,又用自己在济南府的酒楼抵押,凑足了一千五百两的银子,父亲准备用这一笔钱和文汝诚一起去到京城的。 可是这老太爷不同意,只得老太爷发动大家来一齐凑钱来为这文汝诚赶赴京城一齐出钱出力。 可是就在文汝诚通过爷爷凑足了三百两银子的时候,他觉着太多了自己又背不动,只得将这些银子放了两百两在家了留给爷爷,自己只带了一百两觉着就足够了。 文汝诚的父亲坚决不同意这孩子这么做,可是爷爷却是相当的钦佩文汝诚这样的做法。最后还和文汝诚说道:“等你被饿上几顿就知道钱的重要性了,以后在外只要省着一点的花,这点钱还是够你在东京活两年的。” 虽然当时文汝诚听不懂爷爷的话,但是总觉着爷爷说的话很有道理的样子,就像刚刚韩郴对着自己点头是的样子。 文汝诚带上一百两银子从济南府出发,经过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路上和同学们游山玩水,终于赶到了这东京汴梁。现在距离秋闱还有一个月,于是文汝诚便和同学在这京城之中凑钱租了一间房屋,这房屋足足租了十个月,花费了文汝诚的十两银子,这下倒好,这钱只剩下了七十五两了。不过这也还算好,因为在寒门学子里面,很多的剩的比他的少多了。 就这样,每天早起晚回,他一直都在学着各种各样的知识,文汝诚在自己的学习生涯里,似乎不回复习一样,因为是只要是他学过的知识,他就一定记得住的东西吧。 正是靠着过目不忘的本领,在这一年的秋闱,这一年的秋闱,这出了大宋二十五个路的省元,奇怪的是,在这一群秋闱的考试中,二十五个路的考试题目不一样,考试内容也不一样,为什么这二十五个路考试的第一名,榜首,也就是省元全部都是出奇的年轻,最大的只有二十九岁。最小的便是文汝诚,只有二十岁。 这一年,欧阳修调任馆阁校勘,就在当时他在这说了一句这科举不能沿用旧制,不管怎么说,这也要改一改啊,不改怎么知道哪些东西是可以跟上朝堂步伐的。 这一句话被晏殊给听了进去,随即这一年的秋闱就是考题非常的偏向于政论,而非往常一样的侧重于诗词曲赋。 效果也是明显的,就在这一次的考试之后,大宋的朝廷迎来了一批新鲜的血液。 时间兜兜转转,来到了第二年的春闱,这次殿试是在皇宫之中,赵祯虽然已经多次坐在朝堂之上主持这春闱了,但是今年的春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