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中兴之主_第一百二十六章 华而不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六章 华而不实 (第1/2页)

    鲁国的故事并不只是一个小插曲。

    鲁国人对仁义向来重视,因为人崇尚周礼中的仁义,对于仁义的肯定甚至大于为官的能力。

    现在卿大夫传出恶事,一时之间整个鲁国都有了这样的风言风语。

    而当仁义的外衣被扒下,上哪去找回属于他们卿大夫的仁义自信?

    自然是求助于仁义、有名望的国家替他们正名,掩盖罪恶。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利用公关力量把舆论平息。

    (其实卿大夫自家就可以把舆论压下,不过强硬的手段会造成反噬,这让遵从周礼的卿士们犯了难,强压舆论会让国人厌恶,又没法抓到散播舆论的人,只好找其他大国来背书,说明他们的品性优良)

    鲁国人现在自家说自家的丑事,自然不肯相信本国的卿大夫。

    于是季孙行父就想到了一个好方法,那就是求助于周室。

    周鲁的关系相当于父子,当鲁国发生这样的内乱之后,季孙行父就想到了让周室为他们正名。

    毕竟家丑不可外扬,求助自己的父亲合情合理。

    季孙行父以拜访周室为由,进献给周室一些宝具美玉,希望能够从中得到周室的表彰,回去之后也能说明他们鲁国卿士的仁义。

    当有人说明他们的坏事时,就用近来拜访天子来回应。

    “如果没有仁义,那怎么还会给天子进献丰厚的礼物呢?你们说的这些都是假的,是有心之人散播的谣言。”

    事情的进展很顺利,当他带着周王郑赐予的几车锦布回国之后,又经过了几番言语,才终于平息了这样一场不合情理的舆论战。

    原本这样的闹剧只是一场笑话,可无奈鲁国人讲礼,凡事都要遵从规矩。

    没人知道这样的流言因何而生,也不知道他为何流传。

    其中受牵连最深的当属东门襄仲,他得了私通的污名,也不敢过多的争抢朝政大权。

    他只想等事情彻底平息之后没有人提及,再逐渐收回他的权力。

    而襄仲的收手,同样给了三桓把握朝政的大好机会。

    三桓的由来本就是因为恶名,现在朝堂之上大家都是黑的,那谁也说不了谁。

    鲁国人对于目前的现状十分担忧,于是这一年同样冒出许多读书人走访天下寻求解决国患的方法。

    有人听闻了晋国有周室王孙,他的德行和智慧十分出众,于是就结伴想要一同去晋国投奔王孙昱。

    他们就从鲁国经转卫国前去晋国。

    其中在卫国的宁邑碰到了晋国拜访卫国的马车。

    马车上的人是阳处父,他带着冠帽,神情十分严肃。

    几个鲁国人看到了晋国的马车就上前询问。

    “您是晋国人,能与我们说说王孙昱的故事吗?我们听闻了他的仁义之名,想去投奔他。”

    阳处父冷哼一声。

    “你们既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又何必过来问我?你们是因为王孙的仁义才想去追随他,可却没有了解他的事迹,真是可笑!”

    一行人被这样一说顿时有些脾气,可看着阳处父那华贵的衣服就知道不是一般的晋国人。

    他们低声说:“我听闻有德行的人不会因为他人的见识浅薄从而嘲笑他,现在您为我们的浅薄见识而嘲笑我们,早晚会得到报应的。”

    阳处父说道:“我这一生有过无数挫折,难道还怕你们口中的报应吗?”

    鲁人愤愤不平,可只能低头以对。

    他们走着路,而阳处父乘坐着马车,不一会就看不见马车的踪迹了。

    到了晡时,阳处父一行人来到宁邑的一处食肆。

    这处食肆内只有店主和他的妻子经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