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05章 忽悠 (第1/2页)
科举自隋唐以来,到明代之时已经是读书人进阶最为重要的方式。甚至在相当大程度上塑造了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生活方式。 比如,妻子做活,丈夫空闲,省吃俭用的就是为了读书。 还有一家老小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 人们常说的人生四大喜之一便有金榜题名时。 眼下这大明朝,不知还有多少学子在制八股、背经典,他们废寝忘食、寒窗苦读,几乎是以耗着生命的方式在学习。 这个时候,科举的题忽然改掉一个,那是什么样的概念? 再有科举选人的标准实际上体现的儒学的地位,这不是改一道题的问题,这实际上是要动儒学。 当初汉武帝独尊儒术,取的是统一思想这一条。 但任何事都有好有坏,思想是统一了,但天下皆是儒生的时候,即便是皇帝要动也很难。 所以林瀚在如此激烈的跪了下来,并如此高声的反对。 因为他知道,一旦皇帝真的将科举做出这样大的改动,整个大明的儒生会用诗词文章等各种方式来反对,到那个时候怎么办?再来一次焚书坑儒? 林瀚无法想象那样的场景。 朱厚照食指有规律的敲击……撼动一座大山,不能够上来就推到它,而是先要想办法让其晃一下。而且他的目的也不是消灭儒学,他是个实用主义者,什么好用就用什么。 “林尚书,有些事能做不能说,有些事能说不能做,还有些事可以换个名头做。朕从来也没有说科举不再考四书五经了,但四书五经根本上要解决的也是天下百姓要吃饭的问题对不对?朕所问的也是百姓的吃饭问题,殊途同归,一个道理。你先不要如此激动。” 皇帝忽悠的话,林瀚也不知道能信不能信,反正他也不敢直接说皇上你别看我老实就骗我,所以多少有些不放心的提醒:“陛下,此事事关天下士子,来不得半点差错,科举取仕,是天底下读书人唯一的进身之阶!” 朱厚照神情轻松,“是这样没错,朕也还是在读书人中择优而取。你放心,会试之题,不会脱开四书五经,不会脱开百姓民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可民为邦本具体如何体现?科举取仕也该体现民为邦本是不是?所以朕出一道题考校考校这些士人,如何在具体的政务中做到民为邦本,又有什么问题?这不正是合了圣人之言吗?” “这……”林瀚圆圆的脑袋大大的问号,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要怎么说才好。 反正朱厚照就给自己套上这个名头,到时候就出个题, 海贸之事你怎么看? 朝廷要修路你怎么看? 不夜城你怎么看? …… 让这些人排队一个一个看过来。 不过这种提问方式其实不太公平,因为不同层次的考生他们接触的信息不一样,高官子弟自然了解朝廷政策,里面的事情耳濡目染听人讲起,那其实不一定是他自己的见解。 所以这是在考验提问者,到时可以再琢磨的细一点。 “陛下呀……朝廷的海禁能开,那是为了沿海的百姓,盐政能改,那是为了去除盐政之弊,可科举要动,是为了什么?这一项总不会有问题。” “胡说八道!”朱厚照羊怒斥道:“谁说科举要动了?朕告诉你,你可不要出去乱讲。仁义礼智信,百善孝为先,这都是大明朝最重要的礼!” “林尚书,朕还在想,眼下朕最重要的事之一,一个大婚,另外一个也是要为天家增添子嗣,朕也想有个皇子。” 林瀚勐点头,“陛下若能如此想,那便最好了。” “朕当然这么想。”朱厚照从龙椅上下来,上前靠近了这个老头儿,“我们汉人朝廷是礼仪之邦,朕又是大明天子,如何能不尊崇礼?不然的话,岂不是天上地下全乱了!” “正是如此。” “所以呢,你放心,科举、大婚这都是祖宗传下来的,一切照旧,一切照旧。” 林瀚一颗心终于不再悬着了,甚至听到皇帝也重视礼,不由又转而开心起来, “陛下圣明!” “好好好。若没有其他事,林尚书就去忙吧?” 老头儿心情放松了许多,“是,微臣告退。” 等到他远去,朱厚照看着他的背影,忍不住笑了起来,“要尊老爱幼啊……又忘记了。” 左右科举也是10月的事,到时候选个靠四书五经近的说法就行了。反正有人反对,他就再往儒学上面扯。 到了午后, 李东阳、谢迁、闵珪、梁储、韩文以及大理寺卿吴角联袂而来。 这么多人要面君,一看也不是小事。 靳贵不敢耽搁,亲自将条子递了过来,彼时朱厚照正在批阅奏疏,看到这情况也只得停下,说了个字‘宣’! 臣子见君,自然行礼。 行礼之后韩文上奏,“陛下,本年上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