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25章 我已帮二哥讨了 (第1/2页)
王烜领了个罚俸半年的结果离开了皇宫。 朱厚照则在殿里来回晃悠一般走动。 他不理解。 抬头瞅见刘瑾时,这家伙也是聪明的领悟到了什么。 “奴婢……这便派人去查。” “不。” 朱厚照凝眉,略微停顿了下,摸了摸鼻子说:“这件事,你不必管了。” 司礼监的名头还是敏感了一些。 威宁伯是朝廷勋贵,王越刚刚去世也才几年。作为皇帝,即便有些疑虑,但也不必用司礼监去专门调查此事。 若是被人察觉,勋臣大体也会心寒的吧。 盐课之桉,他已经连除永康侯、南宁伯两位勋臣,此时不宜挑起事端。 更为关键的是,威宁伯此番表现虽然说有些出乎意料,但也不至于惊为天人,这也才见过一面而已。 即便司礼监真的去把威宁伯府翻个底朝天,那又能如何?难道能从里面把王越这样的大才翻出来么。 其实从皇帝的角度来讲,他是万分希望勋贵之中能有可堪大任者。 他们都是忠臣之后,与皇室同享荣华富贵,只要皇帝处置得当,这一类人的忠诚度还是可靠的。 只可惜绝大多数人,都没能够重现祖宗荣耀。 刘瑾当然聪明,但他只是想着满足皇帝的心思,大概不会像朱厚照一样从整个朝堂的格局来考虑这一节。 至于这威宁伯…… 其实也不难。 路遥知马力,能不能任事,调查是查不出来的,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做事。 “威宁伯是不是说了一句,然寸功未立?” 靳贵回奏,“是有此句。” “朕知道了。” 既然他有立功之心,那么此事倒也简单。勋贵之臣,被他这个皇帝挫了许多锐气,而且多数时候皇帝显得铁面无私。现在,一个犯了错的伯爵,仍然被皇帝任用,倒是来得恰到好处。 其实皇帝这么问,刘瑾和靳贵大概也能想得明白。 皇帝的办法,更显耐心和稳重。 但说到底还是那句话,黑白、对错……这些归于最后就是看任事。 威宁伯府的真相,知道与不知道,有什么重要的?只要他的确有做事的能力,这便足够了。 用人之道,前后统一。 这就是他们眼前的皇帝。 现在回过头来一想, 一个表现令人诧异的勋臣,皇帝去调查他和皇帝去任用他,显然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那……威宁伯府的王焕,不知陛下欲如何处置?” 朱厚照转过身,轻轻问道:“他与此事有何关系?” “额……” 刘瑾也愣住,不过也只是一瞬间,很快又反应过来,“奴婢明白了。” 不夜城的事调门已经起了,自然不因为威宁伯而虎头蛇尾,换句话说就是一码归一码。 不过威宁伯这次进宫,还是缓和了整体的紧张程度,牢狱之灾大抵逃不过,但基本上这两个人无性命之忧。 “去吧,这件桉子不难,早些结了给百姓一个交代,也让大家安心过了除夕。” 本质上这是一次信任危机,只要朝廷出面把结果扭转回来,那么治安所的公信力自然还在,因为它的背后是皇帝。 而刘瑾的做派绝不低调,张扬有时也有好处,便是把这件事广而告之。 朱厚照更要考虑的是,派一个什么样的任务给威宁伯。 他是武将,可军国大事又不放心交给他,把这么一个地位高而本事还不确定的人放到边军之中,会弄得所有人都难受。 靳贵眼看皇帝一时难以定计,提了一嘴,“陛下,可是在为威宁伯的去处发愁?” “你有何好的建议?” “臣愚钝,不过侍从室总是记录陛下所关心之政事,其中有一件,或许合适。” 朱厚照一时间还真没想到,这么个说废物也不废物,说能耐也不能耐的勋臣,放到都督府养老,那选择一大堆,可他自己关心的政务里能有什么? “说说看。” 靳贵半抬着胳膊,“陛下,可还记得民牧?” “河北之地的民牧?” “不错。” 朱厚照眼睛一亮,这的确不错。 大明的马政在他的支持之下,已经迅速扭转颓势、发展壮大,当然,这是官牧,与之相对应的民牧,则在逐步退出。 这一进一退的趋势都在加快。 民牧的危害自不必说。 朱厚照虽然历史不好,但总归记得正德五年的刘六、刘七大起义。 马这个事,朝廷肯定是先供应军队,不管是战马还是后勤运输用的马,真要发生战争,一方面是官牧马场蓄养,一方面是向西域购买,再就是向民间征调。 在此情形之下,民间用马必然大为紧张。 但即便如此,朱厚照也管不了这么多了。 老百姓都开始起义了,你就是有天大的理由也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