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76章 京师的战争 (第1/2页)
正德二年八月初,还是拂晓的时候,皇帝被太监叫醒。 刘瑾跪着说:“陛下,工部曾克明公,昨夜去了。” 朱厚照剩余的一些睡意被一惊而去,他没说什么,只是自己坐了起来,头发就这么披散着。 良久。 里面传来一声叹息,“唉。” 工部尚书曾鉴,是天顺八年的进士,在朝劳碌也几十年了。遍翻他过去的所作所为,主要做的就一件事,劝戒皇帝不做劳民伤财的事。 弘治十三年,宫中请改造龙毯、素毯一百有奇。曾鉴进言:“毯虽一物,然征毛毳于山、陕,采绵纱诸料于河南,召工匠于苏、松,经累岁,劳费百端。祈赐停止。” 其余时候的所请,虽是不同的事物,但内核都是一样的。 多少有些迂腐,但这种劝谏没什么大毛病,总比让皇室可劲儿浪费的臣子要好。 另外,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四朝的老臣,有清名的,朱厚照不会盼着他死,自然也不会放过这种收拢人心的机会。 尤其是眼下还有战事,更需要团结一心。 “传旨。” 刘瑾低头。 “曾克明公,为人谨厚勤励,履历数十年,兢兢业业,未有惰怠,虽无表表建立,然亦无失德也。朕欲成终始之恩,厚君臣之义,赐其太子太保,照例辍朝一日,文武大臣皆着素服,以示哀荣。” 这种东西一般是由礼部出文,然后出告示,张贴于长安左右门,这是文武大臣进宫的必经之路。 明代因文武官员丧事而辍朝,是辍而不废务,该有什么事情还是照办。 只有碰到皇后、皇帝的丧事,那才会辍朝、废务。 所以朱厚照还是得更衣,但今日得穿浅澹色袍子,官员们呢,也是浅澹色衣服,带乌纱帽,系黑角带。 这些都是礼节性的东西了,照做即可。 辰时三刻,朝中重臣还是入宫了。大概是因为工部尚书去世的关系,每个人的情绪都不高。 不过对于皇帝给到曾鉴的死后哀荣,他们还都是觉得感动的。 “曾克明公去了以后。工部尚书一职由何人来担?” 众人面带戚戚色,皇帝一句问出,竟都回答不出个一二三。 朱厚照也不与他们客气,直接说:“何世光到京师了没有?” 吏部尚书梁储回奏,“到了。” “就让他暂摄部务吧,过几日内阁拟道旨意,令何世光署理工部。” 何鉴也是老臣了,为官一向有贤名。虽说左侍郎的板凳都还没捂热就升了尚书有些快,不过赶上曾克明去世,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王鏊自然领旨。 “借着克明公这件事,朕也有几句话要与各位爱卿说道说道。朝中李、谢二人先后离京,内阁说是两位,其实只有王先生一人。 朕前段时间又遇行刺,锦衣卫稍做调查,又牵扯出复礼派、无为派等各类官方或非官方的小报。于是朕才知道,还有那么些人躲藏着、相互之间传递对朝廷的不满,甚至诽谤朕躬。朕命锦衣卫拿了一些人,朝中还有人说三道四,只当朕是软弱可欺之君。 这是在京。 在外,还有鞑靼领兵入寇,戕害我百姓,掠杀我子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值此朝局糜乱,神州动荡之时,朕希望今日在乾清宫的诸位爱卿,能够放下恩怨、嫌隙,与朕同心,共克时艰。” 王鏊领头,各部尚书全都跪了下来。 “臣等誓死与陛下同进退!” 朱厚照把局势说的很严重,但实际上好处在于,几年来,他手中聚拢了这么一批可以相信的重臣。 地方上,也都有自己提拔的官员掌舵,要想乱,那是不容易的。 “先谈那个复礼派、无为派之事。打铁还需自身硬,外敌入寇,若是内部不干净,说不准就有人里通外敌,把京城的门都给开了。诸位爱卿,不是朕要砍这些读书人的脑袋,如果不是行刺的事,朕都没有理会过他们,但此时是国家大战之时,这件事容不得半点马虎。” 朱厚照话说的平常,但背后却异常的残忍。 他是皇帝,如果调子这么定,到处牵连之下,可能会杀掉几千人。 但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 正好有这个机会,扫除这一批污泥浊垢。 心不狠、手不稳。这个时候不能有妇人之仁。 脾气又硬又臭的闵珪,任着刑部尚书,但其实是个心软的人。便是他听着皇帝的理由,想说什么,又不知道从哪里反驳。 最后只能是压不住心情的情感,问了一句:“陛下,此番抓捕,尚不知牵扯多少人。然,臣亦深感眼下情形之特别。只是陛下……臣斗胆请问,当真不怕史笔如刀吗?” 这话问得其实有些重。 不过明朝大臣一向如此,又是闵珪所言,朱厚照也就不奇怪了。 “身为帝王,稳住朝堂,守住社稷,朕义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