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六节 集体葬礼 (第1/2页)
朐阳门瓮城,如同一个圆环一样,从南城门往城凸起,围出了一个大大的空场。匕匕首发Ыqi. 此时在这空场,杨潮的士兵,包括哪些民壮,全都排成整齐的队列,站在这里。 在他们身前,则是一块块被白布包裹,躺在门板的战友尸首。 在这些战友尸体前方,则是放着一具具还带着木料味道的棺木。 棺木前面,则是站满了一群群悲伤的妇人。 杨潮带着两个亲兵,海州典史宋濂带着一群老人,站在这些战士和烈士遗体间。 两人正面面对活着的这些战士,从动到西,慢慢的走过。 宋濂身旁跟着的都是海州有头有脸的名望士绅,他们跟着宋濂慢慢走过战士面前,每走一段距离停下来,然后朝着这些战士鞠躬拜谢。 “吾等替海州十万百姓感谢诸位勇士感谢诸位勇士拯救吾城感谢诸位勇士拯救吾民” 他们的拜谢,让这些战士脸升起一种吸了du品一样的潮红,这是一种极度被肯定,自我认知得到高度满足的亢奋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拼命厮杀收到了结果,他们拯救了十万人,拯救了这座城市。 以前他们迷茫过,他们畏惧过,他们迷茫是不知道自己在这里战斗的意义,他们畏惧是怕他们白白死去,人都是有尊严的,哪怕是一个卑微的军户,也不愿意像一只蟑螂一样,在一个没人知道的角落里悄无声息的死掉。 现在他们拼命了,是有意义的,而且他们还没有死,还得到了认可,得到了整个城市,得到了十万人的感激,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在他们心悄然升起,突如其来却极为强烈。让他们有一种迷醉般的享受。 其实他们心没有这种概念,不知道这种感觉叫做荣誉 显然这种仪式般的感谢程序,是杨潮设计出来的,是为了激发士兵心里的荣誉感。同时告诉他们是为何而战 当然,杨潮自己心其实也充满了一种激烈的荣誉感,他也有自我认知 “是的,我救了这座城市,救了这座城市里的十万人” 其实海州并没有十万人。平时这里登记在册的人口不过四万下,但是明朝有严重的隐匿人口情况,那些大户人家的家丁、仆役未必都登记在贱籍,甚至很多田里耕作的百姓,都是没有户籍的。 原因很简单,明朝纳税是按照田亩和人丁的,直到满清时期采取了摊丁入亩政策后,取消了人头税,人口登记在大规模暴涨,几乎几年间人口数量增长了一倍。后世的专家学者把这种情况戴在了盛世的帽子,其实用他们的狗脑子想一想该明白,除非拥有蟑螂的繁殖力,否则国的人口怎么能够几年翻一倍 因此海州城的人口肯定是官府黄册的多一些,在加虏兵在附近出没后,很多附近的乡村百姓都逃进了城,因此这里人口暴涨到了十万人下,这次粮食统管后,宋濂基本是掌握了这个具体数字的,因此他说十万人。也并没有号称的意思,而是实际数量。 不过宋濂答应带着海州耆宿来感谢这些战士,杨潮还有点意外,担心宋濂碍于人的傲慢。不肯向这些地位低贱的军户鞠躬,现在看到宋濂脸的神情,杨潮感觉宋濂似乎很享受这种代替民众向战士致谢的行为。 细想一下发现哪怕是天子,也有向出征归来的将士表示感激的传统,当然天子接下来还会告慰苍,献祭太庙报告他的先祖的。 只是宋濂虽然现在对这些将士诚恳致谢。但是对待杨潮依然有一些不太在意,除了那天刚刚从城楼下来外,宋濂再次见到杨潮后,又重新恢复了他人的那种高人一等的姿态。 杨潮不太理解宋濂这种感情,但是突然感觉到,宋濂在自己面前似乎有种自备感,是因为懦弱的人对勇敢的武将的自卑吗或者说,是一个生性软弱的男人,对另一个勇猛刚强的男人的自卑 杨潮倒是不太在乎宋濂的心态,反正大明朝有的是这种既敏感又自卑的人,而且因为敏感自卑往往表现的格外激烈,这显然证明这个社会的主流化,已经生出了极其严重的病态。 杨潮也跟着宋濂慢慢从军前走过,不过他却不是代表海州百姓感谢将士们,他还没有资格代表海州百姓,杨潮只是将一条条白布,一个一个的替战士们绑在头。 这些战士都很配合,因为他们知道,很快他们要给死去的战友服丧了。 杨潮的五百精兵,还有海州的三千民壮。 没错杨潮只剩下了五百人了,海州的民壮也死了两千多,只剩下了三千。 大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