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节 武官学文书生练武 (第2/2页)
前解救出来,否则等田畹一死,以大户人家的惯例,杨婉怕是会被卖给北京的ji院。 只是田畹虽然失势,但却依然是皇亲,只要他在北京,也就没人敢去他家里抓人,否则皇帝的脸上也不好看,所以草衣道人求告无门,却知道杨潮在江南跟田畹对抗过,有立下大功风头正经,希望杨潮出面帮忙。 “又是田畹啊。” 杨潮不由感慨了一下,这个田畹跟自己还真有缘分。 如果是在南京,杨潮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北京吗,杨潮没有多大的分量。 所以不敢一口答应草衣道人:“哎,在下在北京也没有多少门路,只能尽力一试,成败就看天意吧。” 看到杨潮显然不太上心,但是草衣道人还是表示感谢。 杨潮后来只是给留在淮安经营盐业的王潇写了一封信,就交代了这件事,确实没有放在心上。 送走了柳如是二人后,杨潮第二天就赶往了军营。 从海州回来的人已经到了,但不是全到。而是一批一批慢慢到来,毕竟招兵不可能一下子招够,而船也不是专门等着他们的。 所以招一批人,就送回来一批人。几天前是第一批一百人回来了。 这些人是在海州招募到的第一批,九月初杨潮的人到海州,几天后他们就出发了,现在十月初,他们就到了新江口。 一到军营。杨潮直接去黄凤府的后勤部门办公室。 后勤部门就在杨潮房间隔壁,本来是一间大营房,现在则摆满了书架和书桌,书架上没有书,全都是一测测档案,一页页表哥都是杨潮设计,并且专门刻了模具印刷出一大批来,填好的表格装订成册就是档案,这种标准化的表格大大提高的效率,阅读起来也更方便。
杨潮一来。就先让黄凤府将新兵的档案给他。 不过一百人,黄凤府现在规模庞大的手下有上百人,晚上随便抽点时间就给他们编好档案了。 看着一份份简练的档案。 “都是苦力啊” 杨潮不由叹道,档案上这些新兵的背景,大多数都是码头上的苦力,也有个别盐场的苦工。 黄凤府点了点头:“问过这些人,海州的民壮主要就是码头上的苦力,还有盐场的苦工,另外还有一些周围乡下的佃户。” 随手翻了翻,大概了解了一下情况。杨潮就起身,带着两个亲兵,赶往新兵营。 新兵营是过去的右司把总营房,左司把总营房现在被杨潮当做了后勤部门的地盘。处理各种文书的书生和各种文件档案就放在这里,而左司作为新兵营,中间的中部千总大营才是士兵营房。 过千总营而不入,直接去右司营,远远就能听到各种号子声。 “立正。” “稍息。” “立正。” 现在新兵们还处在站军姿阶段。 但也有其他阶段的。 “齐步走” “跑步走” “正步走” 这是另一批新兵。 “刺杀” 这又是另一批新兵。 此时新兵营中一共三批新兵,正在练军姿的正是新到的海州民壮。而在练刺杀的也是海州民壮,不过练军姿的是前几天才来的,练刺杀的则是从海州跟杨潮回来的那批。 但是最特殊的,还是那批正在练步伐的新兵,因为这些兵一个个看起来文质彬彬身体孱弱,像书生多过像士兵。 这不值得奇怪,因为这就是一群书生。 黄凤府招来的书生,都是二立社最外围的成员,连一个有功名的秀才都没有,因为一旦考取了秀才,书生的人生计划基本上都会向往官场,所以哪怕是给人做幕僚,也不会选择武将,而是更愿意跟着文官,因为跟着文官,就可以给他们积攒一些官场人脉,将来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就可以借助了。 正是这些连秀才都考不上,才会带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悲观情绪,来给一个武将最幕僚。 而且杨潮招收的这一批,恐怕是悲观中的悲观,是书生中最悲观的,因为杨潮招人的要求,是让他们接受军事训练。 就这一条,就让黄凤府头痛极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是忽悠到这么一百来号人,不然以二立社数以千计的外围底层书生,不至于只能招这么点人。 让书生接受训练,所以这些书生这段时间只能晚上抽出时间来处理公务,比如帮那批新兵编写档案。 除了让这些书生接受军事训练,还抽出一些人晚上帮士兵开蒙,教大家认字。 杨潮让书生练武,让士兵读书,这件事还在南京城成了一个笑谈呢。 只是杨潮却有很深的用意,哪怕因此很难招到人,他也不打算妥协,因为杨潮觉得书生练武,意义太重大了。未完待续。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