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节 局势巨变 (第2/2页)
过了一小半航程,到了九江。 四月初一,左良玉兵至九江,邀江督袁继咸到相见。 左良玉向袁继咸说明他东下的目的,是为了清君侧,是为了诛除逆贼。 但是袁继咸根本不听左良玉这一套,他之所以见左良玉,是想劝左良玉迷途知返。 可惜袁继咸对左良玉晓以大义,“先帝之旧德不可忘,今上之新恩不可负”,左良玉根本不听,左良玉希望袁继咸能够让他入九江,袁继咸也不答应。 袁继咸还向左良玉部下诸将求拜希望他们爱惜百姓,迷途自发未为晚矣。 左良玉的部下只知道有左良玉,不知道有明皇帝,左良玉已经彻底的军阀化了。 于是袁继咸回九江城,命部将坚守,不准左兵进城。 谁想九江守将张世勋早就跟左良玉私下勾结,夜间纵火焚烧全城,左良玉部兵乘势入城杀掳**掠。 左良玉派人将袁继咸抓到他的船上,袁继咸借机投水自尽,可是几次都被救起。 其实大明文官大多数还是支持江南朝廷的,不但江西总督袁继咸不肯跟左良玉合作,之前在武昌,左良玉还将名声不错的湖广巡抚何腾蛟劫到船上,想让这个湖广官职最高的文官跟他一起去清君侧,显得名正言顺,但是何腾蛟不愿,也是趁人不备跳江,他运气显然比袁继咸好了太多,漂流了二十里,不但没死,还被一个渔船给救了起来。 此时杨潮也已经全军出发,日夜兼程赶往长江上游。 杨潮逆流而上,四月一日出发,速度不及左良玉军三分之一,刚刚到芜湖,就碰到了左良玉前锋军队。 左军正在攻城,杨潮先头部队由王璞率领,一登岸就猛攻左良玉军,左军大败。 杨潮中军抵达芜湖之时,王璞已经追击左良玉军十里外了。 既然左良玉军已经到了太平府府城芜湖,杨潮让一部分士兵干脆在芜湖登陆,派出三千骑兵追随王璞,暂时受王璞节制,除恶务尽,一定不给左良玉军任何**的时机。
自己带着主力军队继续顺江而上,一路攻击左军战船,一路扫荡到池州,才终于不见了左良玉的战船,应该将左良玉军全都甩在了后面,然后杨潮主力在池口登陆。 接着水路并进,朝东进攻,跟王璞两头对进,目的是全歼左良玉军。 左良玉大军的虚弱超出了杨潮的想象,几乎没有一合之将,一开始杨潮摆开阵势,还能跟他们打上一两仗,很快看到杨潮的旗帜,左军就闻风而逃。 杨潮一路进兵,将左良玉的大军不断的朝向下游逼去。 四月初十,在宁国府与太平府交接位置,杨潮与王璞将左良玉军合围,一鼓作气举荐,斩杀左军五万,俘虏十万,左军余众突围而出,隐匿于附近山林大泽之中。 而且杨潮还救出了江西总督袁继咸,从俘虏口中得知这个文官的立场后,杨潮觉得他没有跟随左良玉反叛,是个明大义的,应该继续留在九江镇守,至于他失陷城池之罪,杨潮决定替他求情,应该不会治罪,于是宴请安抚他一番。 同时也跟袁继咸探讨一下左良玉的问题,因为始终没有发现左良玉。 “左逆已死!” 袁继咸的话让杨潮感到很突然。 仔细询问一番之后,才知道,左良玉屠戮就将三天后就死在了船上,袁继咸说是报应,左良玉死后他的部下拥护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为主,继续南下避开李自成争夺南京。 杨潮不信什么报应之说,他只关心:“那左梦庚在何处?” 袁继咸叹道:“杨伯爷王师突进,小逆仓皇西窜,不知何处。” 此时突然一个爽朗的声音响了起来。 一个明盔明甲的武将大步走了进来。 “你个狗曰的杨观澜,老子真是久仰了。” 照着杨潮就嚷起来。 杨潮不由一愣,门口的卫兵已经冲了进来。 “将军,此人自称靖南侯,不听劝阻,硬闯进来!” 靖南侯?黄得功! 杨潮也听过黄得功的名头,因为他的部下不抢掠。 他的驻地在滁州、和州,和州与太平府隔江对望,其实黄得功几乎是跟杨潮差不多同时赶到太平府的,杨潮很快就从水路西进了,因此没能跟这个黄得功见上面。 “原来是靖南侯,久仰!” 杨潮也不怪黄得功粗鲁,笑着回礼道。 黄得功已经大咧咧坐在了椅子上,随便给袁继咸拱了拱手,就拿起酒杯喝起来,同时嚷嚷着让卫兵添双筷子。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