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八节 给颗甜枣 (第1/2页)
一万多秀才刚进入军营,在教官的棍棒下开始学着做一名军人,杨潮就出发赶往苏州。【】 跟苏州大豪族号称读书第一家的顾氏,御医世家陆家,吴中第一家之称的吴家,以及王氏钱氏彭氏等等当地豪族会面,邀请这些豪族在苏州府衙商谈。 “废除丁银本督不要人头税” 杨潮对豪族们意气风发的说到。 这就是杨潮给的甜枣。 大明赋税制度,是从唐朝实行的租庸调制继承而来的,收税有两大根据,第一是土地,第二是人丁,纳税分为土地税田赋,人口税户税,所以叫两税法。 户税收取也是不同的,大明朝将户口分为上中下三等,很显然这些豪族大都是上等户,不过名册上他们可能是中户甚至下户,当然这是因为他们有手段。 不过杨潮请来的这些一等一的豪族,显然无论如何都不能是下等中等了,因为那实在是太明显了,而他们每一家都是大家族,要缴纳的丁银也是一笔不小的钱财。 因此这个甜枣还是很甜的,能让大家少缴纳至少一成的税银,加上免除了三饷,豪族们发现就算他们将隐匿的土地登记入册,缴纳的税赋也不比以前多。 但是这不是杨潮真正的目的,杨潮真正的目的还是给那些最穷的人肩负,不强求让所有人小康,但是你得让所有人都饿不死。 许多贫穷百姓,或许因为某一代祖先发达过,然后被定为上等户,就要开始承受沉重的税银,承受不住就逃走或者卖身大户为奴,然后子孙后代隐匿身份变成黑户。 大量的隐匿人口甚至比隐匿田亩还严重。因为田地总归是在哪里的,而人口是活的,完全能够藏起来。因此后世康熙摊丁入亩之后,大量人口浮现了出来。在经过长期战乱后,突然人口猛增一大半,比大明朝最鼎盛士气人口还多,被人认为是康熙盛世的体现。 现在苏州府在册人口两百多万,光是苏州城就将近一百万了,在大多数人都居住在农村的时代,显然苏州府不可能这么点人,可以说苏州城中那些光靠给人打工为生的雇佣劳力。大多数都是黑户。 没人愿意变成黑户,这些大户人家宁可缴纳丁口银也会给自己的子弟上户口,因为没有户口就不能科举,只有穷的过不下去的百姓,才会宁可舍弃科举这个唯一让他们能够翻身的希望。 虽然大户人家自身不隐匿子弟,但是隐匿人口跟他们关系是最大的,绝大多数隐匿的人口都是大户人家的家丁仆役和长工,如果免除了丁口税,这些隐匿的人口能够登基出来,苏州府的人口翻一倍都不是没有可能。 因此减免人丁税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的穷人。 不过这个甜枣还不够。 “本督计划用三年时间。将江南粮赋降低一半” 这才是大甜枣。 杨潮无意在土地上大肆搜刮,清丈土地不过是一种调整手段而已,是将穷人负担的税赋。转移一部分到豪族身上,其实在减免丁口税和三饷后,豪族纳税也没有多,因此杨潮其实是通过这种方式,将减免的那部分实惠放到最底层人数最多怨气最大的百姓身上。 “杨都督体恤百姓,吾等替百姓感谢都督。” 豪族们一听三年后他们能少缴纳一半税收,当即夸奖起了杨潮,但是眼神中充满狐疑,谁会相信官府不搜刮呢。 “以这次清丈的田亩鱼鳞册为计。明年的夏秋两粮当即减三成。” 杨潮明确表态,明年就开始减。而今年的夏粮秋粮早就完税了,因此等同于直接减税。南直隶七百万担税粮,减少三分之一那可是两百多万担呢,少了这么大一块,杨潮可养不起那么多兵。 所以杨潮还需要这些豪族答应:“不过本督要征商税,相信各位绅民会积极配合的。” 很奇怪,这些豪族对于杨潮收商税的反应比加粮税低多了,难道他们不知道杨潮加征的商税可能会很高,但是他们依然觉得土地才是根本。 而豪绅们也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各家免税部分希望杨潮能够依法办事。 大明朝优厚士人,只要有功名,哪怕只是一个秀才,也会有两百亩的免税田地。 但是这些豪强家族哪一家不是几万亩甚至十万亩以上的田产,就算每个家族都有秀才,能免除的赋税数量也有限,两百亩的免税田,对于中小地主来说,或许还算一种优厚待遇,但是对于这些豪族来说,简直是不足挂齿,但是他们对于这种免税的特权却很看重。 重视这种特权的程度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