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节 平杨策 (第2/2页)
足了一副礼贤下士的架势。 “摄政王抬举老臣了,老臣一介朽木,何德何能敢让王爷请教。” 洪承畴显得谦卑有礼,只是话语谦卑,可是口气上却一点不卑下。 “老大人太谦虚了。实不相瞒,那江南之事,让本王食不知味,睡不安寝。敢问老大人可有庙算?” 多尔衮继续装学生,向洪承畴请教。 洪承畴道:“王爷可是烦恼那江南杨潮?” 多尔衮道:“正是。” 洪承畴道:“老臣有一策,可一举平杨” 多尔衮顿时作大喜状:“敢请老大人教我。” 洪承畴抚须沉吟片刻:“曰抵头,牵尾,腹心发力” 多尔衮疑惑道:“何为抵头?何为牵尾?何为腹心发力?” 洪承畴道:“江南形胜之地,若一头伏虎,徐淮为头,苏松为尾,金陵是其腹心” 多尔衮点点头:“老大人所言极是。” 洪承畴继续道:“今江南与我大清若二牛抵角,我地大兵强,彼人众财雄,旗鼓相当,但若久持不下,则于我不利故利在速战。” 洪承畴简单的分析了一下情况,满清占据地盘多,兵员素质也较强,但是江南富庶,更能持久相持。 “奈何江南乃一卧虎,首尾相接,手足相顾,难以一击而竟全功。” 多尔衮点了点头,事实已经证明,多铎两次出兵江淮都大败亏输,江南不是能够一举拿下的地方。 洪承畴继续道:“是故,我大清应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手足不能相交,然后一举击其心腹,然后可一举而下。”
多尔衮也觉得有道理,可是到底怎么办啊,大道理谁都会讲,但洪承畴就是不急着说实际的,这让他有些着急了,心里直叹这些明人说话就是喜欢拐弯抹角,先让人听的一头雾水,然后才给你解惑,这个毛病是他唯一不喜欢的地方。 洪承畴却不顾多尔衮的感受,依然慢条斯理说着,但是也终于说到了要害。 “如此,便应行抵头牵尾之策,抻其首尾。徐淮为头,我大清故应于山东布设重兵,让其不敢分徐淮重兵南下,与我在山东成抵头之势。苏松为尾,故我大清应攻取闽浙两地,威逼苏松,牵扯其尾。若二策皆成,则急进金陵,可一举破其腹心。此为抵头牵尾腹心着力之策也。” 听完多尔衮不住的点头,心里暗叹这个老家伙还真是有两把刷子,难怪当年能够做大明经略,节制重兵攻打大清了。 但是其中些许细节多尔衮还拿捏不透,不得不一一发问。 “敢问老大人,若攻闽浙,那杨潮岂能不救?” 洪承畴笑道:“吾观杨潮此人,雄踞江南,早有不臣之心,我大清攻闽浙,必不救也。” 多尔衮拍掌赞道:“若果不救,则大计可成,老大人当记首功。奈何我朝新立,无人能堪此大任,本王恳请老大人出山,还望老大人不辞辛劳。” 多尔衮开宗明义让洪承畴出面。 洪承畴神色平静道:“王爷有令,敢不从命” 多尔衮喜道:“好,待本王奏明圣上,命老大人为经略,节制山东湖广江西兵马,为我大清攻取江南” 就在多尔衮跟洪承畴商讨对付杨潮的时候,北京城中一批老权贵也在密谋。 只是这些老权贵此时却有些情绪低落。 “再不回辽东,旗中丁口都要死光了。” “不能让多尔衮这么胡闹下去了。” “我大清的根基到底是在辽东。” “吾等敢请郑亲王出山主持大局啊。” 一个个四十来岁样子的老家伙嚷嚷着。 “够了” 其中一个神态威严的老权贵喝道。 “现在还走的了吗?” 一个个权贵看着郑亲王的样子,也不由叹了口气。 要说豪格之外,还有能跟多尔衮相抗衡的人物,也就只有这个郑亲王了,郑亲王济尔哈朗。 清廷中除了多尔衮之外,另一个获封辅政叔王的人。 济尔哈朗位高权重,是努尔哈赤的亲侄子,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奇第六子,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就是共议国政的八大贝勒之一,到了皇太极时代更是四大亲王之一,到了现在,则是跟多尔衮并列的辅政叔王。 “好了,都回去,约束部众,休得再提出关一事” 可是这个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都位高权重的人物,到了多尔衮手里,却始终被压制的动弹不得,只能一味隐忍。未完待续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