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算计和冷眼 (第2/2页)
芦县,当地崇山险峻极多,粮地甚少,当地民生极为艰难。 前赟时期,官府对于土地的兼并日益加重,导致山越百姓难以负担生计,滋生出大量匪患。 当地村落也时常为保全自身而与官差械斗不止,民风逐渐剽悍好斗。 直至承平时重新统一,并任用山越人来治理山越土地后,芦县一带的百姓才放弃与官府继续对抗。 当地大力促商,而其本就有得天独厚的矿木产业,芦县开办出不少官号。 山越居民也不再深居山中,而是随着官府的迁徙,靠着身强力壮的筋骨,在官家讨口饭吃。 距陈知县所说,如今不论是卖去军籍的老卒,还是做了逃兵的兵丁,都有不少去了芦县,要么落草为寇,要么出卖力气。 总之,有着大批的军卒滞留在此。 徐温秘密将兵马调遣后,又凭着罗且夫人替他软磨硬泡,康嵘终于是将徐温宁州军的旧部要了回来。 由于几人与徐温在营中兵谏,阵斩张尚尚一事中,几人又是从犯,虽有崔让的袒护,但还是格去军籍,充到胡营里。 (胡营乃是承平的一些降部和外族所组成的部队,士卒没有军籍,享受不到屯田和赋税的优待,且多是干些苦力杂活) 几人虽是被贬到胡营,但却依旧在军中耀武耀威。 原本承平人就高胡人一等,胡人轻易不愿得罪,毕竟吃了官司,朝廷多是偏袒自己人。更何况这些人个个都和朝中官员有着渊源。 后来宁州督抚崔让又亲自过问多次,胡将们更加不敢怠慢。 这几人本就不是善茬,胡将又不敢打骂,此消彼长,一个个都成了部曲里的刺头,搅得胡将们焦头烂额。
平王的调令一到,各营胡将纷纷放人。 起初这几人还推三阻四的赖着不走,直到说出徐温未死,是回徐温手下当差。几人才乐呵呵的跟着平王的人走了。 各营胡将被祸害已久,如今送走这些瘟神,一个个喜形于色。 不但亲自点火将几人遗留的衣物被褥焚烧一空,还破例让营中每人分去二两酒。 短短数日,郭钰、夏侯铿、常玉成、刘蓬几人已是从兴河悄悄摸到了泸县。 这日,汇合的几人正与知县谈好募军之事,从衙门里走出。 只见一人立在远处,正面色阴沉的望向众人。 罗且抬眼仔细一瞧,不禁暗道不好“怎么是他!” 罗且连忙躬身行礼,恭敬说道“唐总参军安好!不知总参大人在此,下官僭越,还请大人恕罪!” 唐吉此时一身便装,身边未带护卫,似乎也是掩盖行迹。 他冷哼一声,皮笑rou不笑道“呵,罗大人何罪之有,罗大人亲临芦县,乃是唐某有失远迎才对。” 罗且弓着的腰又低下了几分。“下官来得匆忙,未能及时禀告大人,是下官唐突了,请大人念下官初犯,网开一面。” 唐吉倒也没有继续刁难罗且,缓和道“罗大人与我是本家,这么说便生分了。还不知罗大人到此有何见教?可有要本官帮衬之处?” 唐吉话虽这般说,但眼中没有一丝亲近的神色。 “些许小事,就不劳烦总参大人了。”罗且满脸堆笑,看去十分恭顺。 “那只有罗大人能者多劳了。”唐吉仰头眯起了眼睛,一丝狠厉从他眼中一掠而过。 自从打探到罗且不在兴河的消息后,唐吉便立马动身来了芦县,芦县多力士,并非罗且一人知晓。 此番罗且的突然就任,不光是唐吉,连姐夫朱由东都吃不准康嵘是什么意思。 起初让邹明贵带着他到上永,无非想让自己给他分些军功。 此事唐吉并未在意,也没把罗且放在眼里。 但自从罗且往豫中回来后,各项调令频发,势头越加有些不对,似乎真的准备招募兵马,已有崛起势头。 长久以来,上永五县都归他和姐夫朱由东来管,本来相安无事。也不知道今年康老爷是哪根筋不对,竟然把自己这个女婿安插到上永来。 如今罗且与自己分治上永,已是扼住自己命脉,新的调令中还准他心腹去兴河,这摆明是兴师问罪了! 兴河县早就是拿着空晌的县镇,灾年赈灾,战时募军,都是幌子。 现在的兴河这一县,别说是府兵,连衙门里也没几个差役。 拨付的钱粮早就打点一空,兴河能调用的,只有当初买官的李贵几人,兵员也都是他们带着的地痞流氓。 “微末之力,远不及总参军的劳苦功高。” 罗且双手抱拳,情真意切。 “依下官看来,上永这边城全仰仗唐总参军保境安民,才能有如此太平景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