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九从种田开始_第一百三十五章 此事大有可为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五章 此事大有可为啊! (第2/3页)

br>
    “水开化,抓蛤蟆”,这是当地人总结出来的一句农谚。

    到了晚上,就会有各种蛙类,结束冬眠,从水库边上,刚刚化开一条缝的水里钻出来,一抓一个准。

    不过李卫国也就是晚上打着手电筒,过去瞧瞧,一只都没逮,他还准备多繁殖一些呢。

    倒是那些水鸟,估计是憋了一冬天,可算是看到水了,都往水边熘达。

    这些家伙也不怕冷,水库边缘刚化开一尺多的样子,就在那个狭小的水缝儿里游来游去。

    有的还跑到融化的冰面上,使劲扇呼着翅膀,嘴里大声叫着,欢迎春天的到来。

    “你们这帮家伙,可别练扎勐子啊!”李卫国真有点担心,这些水鸟扎进冰层底下出不来。

    第二天起来,李卫国和大姐等人,喂完这些张嘴的,就听到天空传来呱呱的叫声。

    “惊蛰乌鸦叫,还真应节气啊。”李金梅嘴里也叨咕了一句。

    李卫国抬头望望:“这群黑老鸹好大的个头。”

    很快,一群大鸟便落在他身旁,哪里是什么乌鸦,是一大群水老鸦,也就是鸬鹚。

    这帮家伙显然认出了李卫国,嘴里发出沙哑的叫声,还一个劲点头哈腰的。

    这是迁徙回来啦,够早的?

    李卫国也有点纳闷,感觉好像比往年早了至少半拉月。

    这时候,从水库那边,也飞过来一小帮水老鸦,是在这边越冬的那群,它们也兴奋得哇哇大叫,吵得脑仁疼。

    李卫国赶紧跑路,心里却感觉无比轻松:幸不辱命!

    随后的几天,陆陆续续的,候鸟北归,估计是它们都惦记着留在这边的幼崽,所以今年普遍回来得要早一些。

    这里面,有姿态优雅的丹顶鹤和白鹭,也有体型硕大的天鹅。

    而留在这边越冬的天鹅,也渐渐换上雪白的羽毛,丑小鸭终于完成了生命中的蜕变。

    李卫国还看到了他最在意的中华秋沙鸭,有十多只的小群落。

    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小禽鸟,成群结队。

    就连王大拿都感觉到不同:“国子,今年这些水鸟怎么好像多了不少?”

    确实多了,李卫国估摸着,鸟类也有自己的沟通方式,把这里当成栖息的天堂。

    “哎呀,不妙,大大地不妙!”赵广定忽然大叫起来,“这么多鸟,国子,你水库里边的鱼可要遭殃啦!”

    李卫国嘴角微微翘起:“没事,咱们供得起。”

    李金梅也挺高兴:“以后总算不用给水鸟喂食了。”

    她倒不是怕麻烦,主要是天天喂出去那么多鱼,心疼啊。

    结果李金梅没高兴上半天儿呢,到了傍晚的时候,那些水鸟就全都飞回来,嘴里发出各种叫声,吵着要吃的。

    而且里面还混进来不少新飞回来的候鸟,数量更加庞大。

    “都吃顺嘴了是吧,自个打食去!”李卫国也有点哭笑不得,拿着柳条棍子,抡得呼呼声响。

    李金梅终归有点不舍:“再喂两天吧,等水面彻底化开就好了。”

    等喂完之后,那些水鸟又都钻进棚舍里边,看来习惯养成之后,果然不大好改。

    李卫国索性也不管了,他开着四轮子,拉着几筐鸡蛋去县城,后面还坐着王大拿,身边放着几副七岔八岔的鹿角。

    车上还坐着吴小玉他们几个,是去县里报名参加预考的。

    坐在车斗里,已经能够嗅到春天的气息。

    道旁的树木,不再像冬天那样死气沉沉;反应最早的是柳条丛,已经微微有些泛黄。

    没错,柳条都是先泛黄,长出来毛毛狗,然后才开始发绿叶。

    在单调了一个冬天之后,柳条丛映入眼里,感觉充满生机。

    毛毛狗也是小娃子们的玩具,摘下来之后,放到炕席上,然后轻轻挠动炕席,绒毛受到震动,就会一点一点向前挪动,这大概就是它名字的由来吧。

    等到柳条刚刚冒出小小的嫩芽之后,那孩子们就更高兴了。

    撅一根柳条,用手轻轻一拧,柳条的外皮就会和里面的芯子分离,然后一路拧下去,最后轻轻一抽,就把里面的芯子抽出来,只剩下一层外皮。

    把外皮修剪一番之后,前端修理出来一个小舌头,就可以放在嘴里吹,娃子们把这个称作吹叫叫。

    比较粗的,吹起来声音低沉,哞哞跟老牛叫似的。

    细一些的,则声音比较清脆,吱吱的。

    现在的孩子们,基本没有买来的玩具,想玩啥,都是自己动手,从大自然里面获取。

    四轮子一路突突突的,先开到罐头厂,既然来县城,李卫国当然也要来这转一圈。

    “国子来啦。”岳建国热情地迎接李卫国,至于田大贵,已经带人去岛国那边联系销路。

    车间里面,还在生产,后期又从周边各县,收购上来不少金盾冻孤,加在一起,大概有五六万斤的样子。

    王飞也闻讯而来,还带来几瓶罐头样品,贴了商标,商标有华夏和岛国两国的文字,看起来还挺上档次。

    田大贵是领着高大林和王军去的,也带走了好几箱样品。

    就是岳建国和王飞心里有点忐忑,担心罐头做出来卖不出去,那样就惨了,指望在国内销售,连成本价都卖不上。

    李卫国安慰他们一番,然后就先去送鸡蛋,岳建国告诉他们回来吃饭,毕竟这边有食堂。

    卖完鸡蛋,吴小玉和葛卫红以及郑先农他们去教委报名,李卫国则和王大拿去了土产公司。

    俩人一进土产公司,还是那股熟悉的硝皮子的味道。

    屋里比较空旷,而且也没有暖气,所以比外边还冷。

    几名店员都抄着袖,扎堆闲聊。

    刚出正月,他们这也没啥工作。

    李卫国二人来到收购药材的柜台前,里面站着一名梳着大辫子的姑娘,正在那翻着一本老旧的书籍,还是线装的。

    “同志,我们卖药。”李卫国招呼一声。

    那姑娘在书页上插了一张书签,然后抬眼望向李卫国:“同志,你卖啥药?带来了吧?我先瞧瞧。”

    姑娘长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