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真是有大本事 (第1/3页)
“这就是国子哥承包的水库,我们都没少跟着借光吃鱼。”葛卫红指着水库的方向说道。 男知青徐明亮则又补充道:“去年冬天的时候冬捕,打上来两万多斤大鱼呢,都卖到春城那边了。” 徐明亮也是学习小组的一员,这次也过了预考,不过他的成绩一般,可上可下。 他都想好了,如果考不上大学,也跟高大林学习,去罐头厂。 他家孩子多,就算回城,家里肯定也安排不了太好的工厂。 “这么多?”吕剑也被惊到了,这时候的鱼可不便宜。 看来那个叫李卫国的家伙,还真有点不简单。 “看,那边的稻田,就是我们种的,属于我们知青的也有一百亩呢。”葛卫红指指远处整齐的稻田,小脸都满是骄傲。 “你们还种水稻?”杨柳也感到有点不可思议,自从插队之后,他们就没吃过一顿大米。 这方面,郑先农最有发言权,他推了下眼镜:“我们也是头一年种植水稻,正慢慢积累经验,不过水稻的长势还不错,不遭受病虫害的话,丰收在望。” 这回连吕剑都一脸羡慕:“稻花香里说丰年,看来还是承包制好,想种啥就种啥。” 郑先农笑笑,没有接茬,这其中的艰辛,不足对外人道也。 “这里也建了新房子,真够厉害的。”杨柳又发现了三间崭新的砖瓦房。 葛卫红告诉他,也是国子哥盖的。 等到了鸡场这边,好家伙,一片咯咯哒的叫声,好不热闹。 现在到了产蛋高峰期,母鸡天天都下蛋,一直持续到伏天,歇伏之后,过了立秋,还能下两个月好蛋呢。 这也跟禽类的习性有关系,产蛋是为了繁殖后代,三伏天太热,鸡蛋几天就变质,当然不能孵蛋。 就像非洲的鸵鸟,因为气候炎热,一般都是母鸵鸟一起产蛋,凑够一窝,就先由一只孵着。 “还养了这么多鸡,这一天得捡多少鸡蛋啊?”杨柳又一次被惊到了,她在农村插队,当然知道鸡蛋的价值。 王燕接过话茬:“养鸡场是郑大哥的爱人办的,现在一天能有二百枚鸡蛋,还有不少鸭鹅呢。” 杨柳在心里默默计算了一下:二百枚鸡蛋就是将近二十块钱,一个月五六百块钱呢,难怪这位郑大哥不想回城呢,换成是我,也舍不得啊。 “大家都来了,知青点来客人了啊?”李金梅正在这边忙活呢,看到大伙簇拥着几个陌生的年轻人,便连忙打招呼。 郑先农上前,郑重介绍:“这是我的妻子李金梅,这几位也是知青。” “欢迎啊。”李金梅笑盈盈地说着,然后又告诉葛卫红,“卫红一会儿你拣点鸡蛋和鸭蛋回去,中午招待客人。” 葛卫红可不知道什么叫客气,点点小脑瓜,就去找篮子,嘴里还说呢:“平时我们没事都来鸡场干活,天天跟着吃鸡蛋。” “嫂子好。”杨柳他们也连忙打招呼,打量一下李金梅,心里都忍不住赞叹:郑大哥还真有福气。 聊了几句,几人就看到赵广定赶着鹿群熘达回来,好家伙,二百多头梅花鹿,好大一片。 吕剑他们在知青点听到梅花鹿的数字,还没有什么概念,现在看到鹿群,才感觉是如此壮观。 “广定,快点过来,香獐子生了!”鹿场那边,传来王大拿的吆喝声。 “哈哈,生啦,生几个?”赵广定也欢呼一声,撒丫子往前跑。 “一公一母!”王大拿那边答道。 香獐子每胎生一到三只,如果是两只的话,基本上都是一公一母。 这个月份,大部分食草动物都产崽,主要是天气暖和,植被茂盛,不缺少食物,有了充足的食物,母兽的奶水才能更足。 这都是大自然亿万年来进化的结果,最符合客观规律。 大伙也都觉得稀奇,于是都凑过去瞧热闹,就连李卫国也拎着俩大水桶,从水库那边跑过来。 “这也太小了,比耗子大不了多少,俺去大梅那边捡几个鸡蛋,好好给补补!”赵广定瞧着母麝身下的两只幼崽,越看越欢喜。 等这些母麝都下崽,那种群数量一下子就超过二十只,也算小有规模。 看着赵广定乐颠颠地用帽兜装了几个鸡蛋回来,吕剑低声询问:“郑大哥,这放鹿的算是鹿倌吧,咋算钱啊?” 郑先农指指赵广定和王大拿:“广定叔和大拿叔在鹿场都有百分之十的股份,卖鹿茸麝香啥的,都跟着分红,然后每个月还有五十块钱的基本工资。” 啥? 吕剑等人都听得目瞪口呆:一个月五十块钱,这比工人赚的都多,更不要说还有分红了。 难怪刚才这位,大鞭子甩得这么来劲呢,换成是谁,也有干劲啊! 最关键的是,这些产业,都是李卫国一家的,难怪啊。 原本吕剑他们,还有点瞧不上李卫国,觉得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除了长得比较帅。 现在看来,人家还真是有大本事的,不服不行。 杨柳望望和吴小玉站在一起的李卫国,心里忽然有点羡慕,有一种郎才女貌的感觉。 不对,应该是郎财女貌。 这时候,葛卫红悄悄捅捅杨柳:“你不知道啊,国子哥可厉害了,去年发大洪水,差点把小玉卷走,是国子哥冒着生命危险,把小玉姐给救上来的。” 原来如此,杨柳眨眨眼睛,她觉得刚才的想法好像有点问题,原本还以为是吴小玉贪图人家的家庭条件优越呢,想不到是为了感谢救命之恩,以身相许,这也不失为一段佳话。 女同志都比较感性,更喜欢这种,所以杨柳现在看李卫国和吴小玉,就越看越般配了。 倒是旁边的吕剑有不同的看法:“可是也不能把恩情和感情混为一谈吧?” 这句话,遭到了几位女同志的一致白眼。 在水库这边转了一圈之后,吕剑一下子变得沉默许多,他渐渐能够理解,为什么大馒头屯的知青,不怎么乐意返城了。 他有点搞不懂:都是下乡插队,怎么他们的知青点,和这边的差距这么大呢? 回到知青点,大伙就开始准备午饭,最后男女分开,热热闹闹坐了两张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