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1/1页)
    走进才发现这染坊大有乾坤。    院里一侧搭建了玻璃房,碰上下雨天,各色的染布就被整整齐齐的挂在玻璃房内。    顾微在一旁被染布的颜色迷了眼,“枝枝,这可不是一般的染坊,这是王维诗里的染坊。”    宋南枝弯起眼眸,笑着打趣道:“是,王维诗里什么都有。”    顾微挽起许溪舟胳膊,头往她那边靠,姿态亲昵,“我是和小师傅在外间谈的,还没进来过呢!”    再往里走几步,便是染坊师傅的工作间。    师傅们正在制作茶染布。    把白布按照想要的花样,用麻绳一节一节的缠绕,放入清水中浸泡。    煮上一壶茶,温度控制在60度左右,倒入容器内,茶汤浸没布料。    接下来,其余交给时间。    师傅们身着深色布衣,动作娴熟。    染布技艺被他们练得炉火纯青。    他们各自分工明确,远看彷佛刻在石壁上古老的壁画活了过来。    板蓝根,大概是院子里种地最多的植物了。    “宋小姐是吧,张师傅在那边呢!”之前和顾微联系的小师傅走来。    “谢谢!”宋南枝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    “客气,张师傅正等着呢!”    顾微在外边看师傅们染布,宋南枝去找张师傅。    穿过长廊,到一间屋前。    屋内陈设简单,一面墙被专门开辟出来,陈列布料色卡,以及种种植物染料或矿物染料。    张师傅背对着宋南枝,迎着光,举着挂晒好的布料,细细查看。    宋南枝轻敲两下木门,“张老师?”    张家国闻声回头。    宋南枝礼貌一笑,“张老师,我是宋南枝,之前和您约好了,来看看染布!”    年过半百的老人,依然精神充沛,目光明锐。    “啊,小宋是吧!”说着,放下手中布料,带上老花镜。    “来来来,看看啊,我这儿的样本可足了!”张家国招呼着宋南枝到他跟前去,打开手边抽屉。    里面放着几尺厚的笔记本,光看外表就很有年代感。    应是一直伴着张家国的老物件儿。    “来看看啊,这个本子里面夹着的,都是我这些年一直收集的色卡布条。”张家国说起这个,话语里都是止不住的笑意。    宋南枝站在张家国身旁,微微俯身,凑过去看。    本子里的分类极为细致。    虽是红橙黄绿等几个大部分,但每一类大色系中,又分出更细致的颜色。    就拿蓝色来说,它包含着云水,晴山,秋波,甸子,鸢尾,蝶翅,景泰等色。    世间万物皆有色彩。    而中国人对于颜色的命名,凝聚着万般诗意,单个儿拎出来,光听名字,就美得不可方物。    “张老师很厉害。”宋南枝语气诚恳。    “我啊,这辈子只会这一门手艺,我不得给它学精喏。”    张家国乐呵呵的笑着,转头询问宋南枝,“小宋,这里面有没有你想要的颜色啊?”    “张老师,我都看花了眼,恐怕得废些时间。”宋南枝手指落在桌面,直起身。    “没事没事,传统工艺就要讲究细致,做出来的东西,和心意才是关键。”    张家国揙起双手,望向窗外悬挂的染布。    “这事不能急,这样子,你把本子带回去,仔细翻看,然后我们再讨论讨论。”    “行,最近叨唠您了!”    “害,客气。”
    宋南枝双手接过张家国递来的本子。    “谢谢您!”宋南枝莞尔一笑。    宋南枝婉拒了张家国老师吃饭的邀请,和他并排走出。    张家国执意送人到门口。    直到看着她们乘车离开,张家国才回去。    已是下午5点,天空阴阴沉沉,城市里的灯光照亮细雨纷飞的形态。    宋南枝低头看着怀里的本子,“微微,有小袋子吗?这可得好好保管。”    宋南枝手指轻柔的拂过封面纹路。    现在,宋南枝满心都是眼前的宝贝,迫不及待想回去研究。    顾微打开背包,“我这有档案袋。”    宋南枝小心翼翼放进去,扣好。    细雨下了一夜,清晨才停。    街面湿漉漉的,两旁的梧桐树还不时滴着水,空气里带着新鲜的泥土味。    许溪舟依然穿着短袖,好似察觉不到换季后的凉,直筒牛仔裤,腿长的优势便显现出来。头戴黑色鸭舌帽,左手抓着相机。    只看那张脸,一点也不像奔三的老男人,说是大一新生,都是有人信的。    路上有人骑着单车,有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地学生,有和谐的情侣,有带着孩子的父母家人,他们不紧不慢地做自己的事。    许溪舟的心融进苏州的慢生活里。    他走到一面墙下,抬头。    下颚线比作者的人生规划还要清晰。    整面墙都是由一片片青瓦搭建砌成,每一处都是巧意,瓦片上还长出星星点点的苔藓。    许溪舟举起相机正要拍,忽然感觉脚边有东西蹭着自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