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梦山河颂_第184章 兀立昂和之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84章 兀立昂和之战 (第2/2页)

部奋战一昼夜,意图救出阿尔泰,然而兀立昂和部围点打援,蔑儿其部损失过半,终于打开了缺口,然而此时,阿尔泰早已浮尸于河中,其麾下五万王庭军队,尽数阵亡。

    整条葛冷河被染成了红色,其后整整一年,葛冷河的河水不可饮用,葛冷河沿岸爆发瘟疫,死伤无数。

    蔑儿其部无功而返,却折损大量勇士,人皆素缟,无力再战。

    也是在同一天,颜启城的齐儿木拉被一群神秘人救走,下落不明。此后,草原上传出当日大祭之乱的真相。

    斡逸乐部也在同一天宣布,王族不仁,屠杀忠良,祸乱草原。斡逸乐部向王庭宣战,誓要拨乱反正,为被王庭谋害的前族长复仇。

    其后,斡逸乐部将齐儿木拉严刑拷打,知道了当日草原大祭的真相。然后于雅台城当着无数草原牧民的面,揭露齐儿木拉罪状。

    最后齐儿木拉是被愤怒的斡逸乐牧民用乱石活活砸死,其惨嚎足足持续了一整天。

    而到了这一步,老汗王也停不下来了。三儿子被当众揭露罪状,受尽屈辱折磨而死;四儿子被人困于水中,被河水泡了一昼夜最后被乱箭射死,弃尸河中。

    他与斡逸乐和兀立昂和的仇,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可是,最关键的时候,塔特瑞部隔岸观火,没有响应老汗王的号召出兵讨伐兀立昂和和斡逸乐。

    泰赤乌部深陷和澹台部的战争中,无力顾及王庭。

    蔑儿其部在葛冷河为王庭死战,伤亡甚巨,然而当大祭之乱真相传出,部族之中厌战情绪日盛,有人不再愿意为了这个薄凉的王庭送死。不得已,蔑儿其部也只能罢兵,休养生息。

    乌海率领八都帐的军队,几次支援王庭大军,可是每次只派出数量极少的部队,旭烈兀部贫瘠,加之连年战争,实力极其弱小,又面对大易的直接威胁,无力响应王庭的号召似乎也是无奈之举。

    而与此同时,旭烈兀部出现了一个声音,那便是六王子乌海在草原大祭那天拼死为父汗挡刀,是个孝顺孩子,那天之后他就一直昏迷,好几天之后才渐渐醒转并不知道父汗和兄弟们的密谋;再者他当日几乎丧命,说明大祭上的事情他绝对不知情。

    再加上他在八都帐恢复生产,营建民生设施,发展商贸,增加收入,改善牧民生活。甚至和牧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度过难关,甘于生活清贫,只为省下钱粮帮助更多的牧民。一时间声望无两。

    谁都觉得,乌海才是老汗王最优秀的儿子。

    可乌海知道,这个时候跳出来成为汗位的继承人只会成为所有人的靶子,就算是自己的父汗也不会放过自己,老汗王从没想过让自己继承汗位,甚至他从心底里就没看得起过自己,就算自己当年为他挡下一刀也是一样。

    所以他发出声明,说自己既非长子,也非嫡子,父兄还在,无权过问这个草原至尊之位,只愿意好好经营鱼鹰城的一亩三分地,为栗末守住边境,为牧民带来更好的生活。

    并且表示,为了草原安宁,他愿意支持草原上的嫡幼子继承制,只是现在老汗王的嫡子已经只剩下自己的大哥也遂,那他也愿意无条件支持也遂。

    他的急流勇退,很好的在草原的乱世中保全了自己,同时更为自己树立起了淡泊名利,谦逊大度的好名声。

    而很少有人能看到的是,他麾下的鱼鹰城和八都帐日益壮大,他在草原的战争中不断收拢从各地流落而来的失去草场的牧民,让八都帐的实力不断壮大。

    同时他开始在八都帐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他效仿大易,开始建立新的行政体系,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司法机构。

    整个八都帐几乎成了九帐之中少有的欣欣向荣的地方。

    而草原上的战争则愈演愈烈,老汗王苦心维护几十年的草原和平不复存在。

    谁也没有想到,这会是一场持续整整两年的战争,而这场战争会将草原拖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首先结束的是泰赤乌部和澹台部的争端,乌海在苍狼庆雪的建议下开始援助泰赤乌部,澹台部的领地逐渐被泰赤乌部蚕食殆尽,这个崛起中的部族很快迎来了没落,最后不得不再次投降,保持着一块很小的领地,投靠了北边的扎达蓝部。

    然后,兀立昂和部和斡逸乐部最终在王庭金帐大军和乞颜部部族武装的持续围攻下败下阵来,乌云格日亲自上战场指挥战斗,率领金帐大军几番血战,奠定了胜局。

    兀立昂和部投降,男子皆被王庭变为奴隶,女子沦为娼妇,永世不得翻身。而跟随他们和王庭对抗的死忠部族则是大部分都被屠灭。

    斡逸乐部逃离栗末,向北入艾斯贝尔,去寻找一条生路。

    蔑儿其部在起先葛冷河之战中实力大损后,退回自己的领地修养声息,结果他旁边的塔特瑞部想要趁他虚弱在他身上咬下一块血rou。两个部族间再次爆发了血腥的草场争夺,最终两边都没有讨到便宜。

    随着称霸草原的八个大部族间的死斗,下面的无数小部族也爆发了无数血腥的你争我夺,一时间整个草原血流成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