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九回 北上  (第1/2页)
    杨承应用人从来都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因此在茅元仪明确表示留下来后,便毫无保留的向他展示了自己训练的成果和铁匠铺。    茅元仪也震惊于杨承应练兵的成果。    特别是在看到水字营和火字营的阵势,枪兵如车轮旋转般一波一波长枪同时前刺。    茅元仪被这潮水般的架势吓了一跳。    “这的确训练有素。”茅元仪夸赞道。    “可惜,以步克骑需要大量的弓弩,我这里没有条件组建。”    杨承应很遗憾的道,“还有火器。鸟铳虽然有诸多缺陷,却是未来打仗的利器,我这里一杆鸟铳都没有。”    “这个……”茅元仪想了一下,说道:“只要能在辽东有力对抗奴酋的兵马,获得鸟铳没问题。”    说完,他还不忘保证道:“大人放心,我在京中故旧颇多,我保证他们绝对能帮大人弄到一批鸟铳。”    “能不能搞到红夷大炮?”    杨承应心中一动。    他想起了在徐光启的建议下,大明陆续从葡萄牙人手中购买到了三十门红夷大炮,后来训练时炸膛了一门,留下二十九门。    也因为炸膛吓坏了明朝官吏,便没把它们用在辽东,而是一直放在了大明朝的京中军械库里。    茅元仪眉毛一挑:“大人怎么知道京中有红夷大炮?”    “额,我从京中来人口中问到的。”    杨承应不能说实话,随口敷衍几句。    “这恐怕没有办法得到。红夷大炮是国之重器,大人想得到几乎是不可能的。”    “好吧。只要记得给我鸟铳,我就心满意足了。”    杨承应稍微一想,也是这么个理。    历史上,还是在孙元化建议之下,辽东经略孙承宗才问皇帝要了十一门红夷大炮拉到山海关。    自己在朝廷眼里是一个无名小卒,还不够格弄到红夷大炮。    另外,这种大炮与众不同,有一定上手难度,需要有懂这项技术的士兵cao作。    “大人有没有想过光依靠训练是没有用的,需要进行实战。”茅元仪问道。    杨承应苦笑道:“我早想过了。本来想效法曹孟德攻打黄巾,可惜当时实力不够。有能力的时候,因为爆发饥民之乱,山贼和百姓都被我一锅端,又没有了机会。”    “还有啊,对手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金州地处辽南最南端,三面临海,没有练兵的对手。”    说到这里,杨承应不禁想起自己第一次视察士兵训练,看到的一幕幕搞笑的画面。    茅元仪听了,说道:“这的确是个问题。如果以现在的实力,直面建虏,恐怕凶多吉少。”    “正是呢。”杨承应道,“不过我相信,经验可以将来学习,打造自身才是硬道理。”    两人除了巡察兵营和兵器库,还去旅顺港等地视察民情。    茅元仪实在没想到,杨承应不仅治军有方,还把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家家户户有过冬的木炭。    很多百姓恢复了气力,也开始把自己的房子进行修缮。    人是一种非常顽强的生物,当他们看到了希望,就会愿意暂时忍耐当下的苦难,为有一丝希望的未来创造条件。    时值十月,河面已经出现结冰。    杨承应和茅元仪还在地方的时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