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风云际会 (第2/2页)
在扶摇塔关闭之前,一律有效,方师弟可以随时在塔内联络我!” 他的意思是,方独树可以先自己去营救朋友,或者邀请任何同门参与营救,假如自己与同门全部失败,到时再寻求游弃之支援都不晚。 游弃之时刻准备对方独树施以援手,灵活性很高,态度也很友好。 方独树不禁心想,这位游师兄面冷心热,也是快人快语之人。 商量到这里,众人一起离开上师宫帐,在宫门处告别后,他们返回了各自营地。 等四下无人时,方独树才向何铁掌打听游弃之的身份。 却听何铁掌道:“你别看游师兄讲话冷冰冰,但他重承诺,也很有原则,正如他自己所讲,你可以选择让他帮忙,也可以不选,你不用有什么顾忌。” 方独树道:“我见他与诸葛上师容貌相类,是不是有什么家族血缘?” 何铁掌的回答相当新奇:“他其实是诸葛师伯的独子,幼年漂泊在外,浪迹了百年才回归隐宫,可能是见遍了红尘百态,才让他养成了寡澹性子。” 方独树满脸意外:“竟然是独子?就算他曾经与诸葛上师失散,但现在已经团聚,为什么不改回诸葛姓氏?” 何铁掌打了一声趣:“诸葛师伯自己都不介意,怎么,你还想替他鸣不平啊?” 方独树顿时大笑:“弟就是好奇,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缘故?” “缘故倒是颇为曲折。”何铁掌简要提了提:“游师兄生母是众妙宫的游绝上师,她诞下游师兄时还没有化神,师弟你也知道,众妙宫不收男弟子,她没法在众妙宫养育游师兄,就找到本族一位堂弟,把游师兄托付给了亲戚。” “众妙宫无法养育男徒,诸葛上师也不能养吗?” “这事赶的太巧,当时诸葛师伯奉命外出办差,结果失陷在了外域,并不在隐宫,游绝上师根本找不到诸葛师伯,她又是意外怀胎,两人没有举办双修大典,冒然把游师兄送到隐宫,岂不是要被笑话?” “如果是这样的话,游绝上师把游师兄送到亲族手上,倒也的过去,后来呢,游师兄为什么会漂泊百年呢?” “收养他的人叫做游显,辈分是他舅父,出家做了和尚,但即使是和尚,也被游绝上师私下产子的事情给气的够呛,不仅给他起了一个游弃之的名字,还领着他出外化缘去了,这一化就是百年,百年后诸葛师伯才见到这个儿子。”
这件往事发生在将近千年前。 那时的诸葛上师与游绝上师只有两三百岁,在隐宫与众妙宫并无权势,这才导致独子漂泊在外。 等游弃之回来后,由于感念游显的抚养之恩,一直不愿意改名,诸葛上师与游绝上师心怀愧疚,自然就听之任之。 算一算时间,游弃之与符远、卫照其实都是同一代修士,如今已经有九百岁高龄。 如果无法进阶化神,再过几十年游弃之就要迎来大限,他极可能坐化在父母前面。 诸葛上师心里肯定着急,他才当着方独树的面,出让游弃之保驾护航的话,用意其实很明显,就是希望方独树跟着游弃之走一趟仙鲲池。 虽然诸葛上师没有拿权势去压迫一位金丹期弟子,但站在方独树的地位上,他已经无法拒绝游弃之了。 如果方独树不愿意帮着游弃之钓鱼,导致游弃之最终悟道失败,坐化归陨,诸葛上师事后会不会怪罪方独树,那真是难。 不过话回来,假如方独树帮了这个忙,不止帮游弃之钓到重荷鱼,事后游弃之还能凭借重荷鱼参破大道,最终加冕上师,那么方独树能够同时得到隐宫与众妙宫的感激。 到时候,方独树可以轻松在五岳上宗站稳脚跟。 其中风险高的吓人,但获益同样惊人。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何铁掌把游弃之、诸葛上师、游绝上师一家饶情况阐述完毕,最后:“这里边关系复杂,你是否愿意追随游师兄前往仙鲲池,只能自己拿主意,为兄我给不了你什么建议。” 如果换成是其他同门的邀约,何铁掌会坚决表明态度,不让方独树去仙鲲池凑热闹,但游弃之身份太特殊,他不敢给方独树妄下决断。 方独树暂时犹豫难决,就:“弟在北庭府的齐祖师,拜入青始宫的毕祖师,还有拜入众妙宫的知弱祖师,很快就会赶赴扶摇塔,等弟与他们商议过后,到时再答复游师兄吧。” 何铁掌道:“这也好。” 随后三,各路人马陆续驾临青云桥。 五岳青始宫、大器宫、还难宫、众妙宫、隐宫,数百门徒都在桥上安营扎寨。 大羲北朝的黎家宗室、十余路诸侯王府,也都派遣了精兵强将共赴盛会。 这些势力内的金丹期修士,得知河西同道已经入驻,纷纷发出请帖力邀聚会,方独树几乎没有停歇时候,赶场一样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虽然只有短短数日,方独树却走马灯似的进行窜访,一口气把诸多势力都接触一个遍。 也让他对五岳真宫与大羲北朝的实力深浅有了一个初步认知。 不认不知道,一认吓一跳。 一座青云桥,汇聚的元婴修士竟然超过百位,法力臻至后期的老前辈就有十多位。 如果在大磐国成立之前,这些人联手涌入河西,他们能把河西三国与勾叶人给包圆打灭。 但他们仅仅是五岳真宫与大羲北朝实力的很一部分,就连十分之一都不占。 这几参加聚会时,方独树曾经详细打听了北朝十八路诸侯王府的规模,位于神洲中枢的几路王府,每一府的元婴修士都能达到百人。 五岳真宫的规模肯定更大,否则造就不了那么多化神上师,底蕴可想而知有多么深厚。 今次这一场扶摇法会,可谓风云际会,也让方独树大涨见识,投拜五岳上宗的心思更显强烈,只是《太极道》之事又令他如芒在背,不把隐患慎重处理,他的五岳之行就无法展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