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16章 犯罪几率学说 (第1/2页)
转眼,世间便来到邻二。 这,孟怀等人来到书院后,顿时都恭恭敬敬的给夫子行了个大礼,表示经过了验证,夫子之前所的话语都是正确的。 世间的逻辑确实是符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 区别只是善的方面会用行动表达,而恶通常只会停留在语言和名声上。 但这也足够了,毕竟一旦名声真的毁了,除非真有什么特别强的实力,不然还真是越过越差。 对此,青玄没有意外,这可是他考察了数十亿让出的结论,又岂是那么容易推翻的。 “好了,关于善有善报的事情大家已经清楚了,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下一个问题,恶有恶报。 相信大家都看到过或者听到过,远近闻名的大恶人非但没有被整治,反而还越过越火,越来越猖獗。” 听到这话,作为现任县令之子的宫羽第一个发声: “却有此事!老师,咱们城固县原来的县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家父来之前,他鱼rou百姓,横行乡里,最后被朝廷判处斩立决,这才彻底了结。” 这时,沈木也道:“这个我也知道一个,我们那条街上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混混,长得五大三粗的,很是凶狠,我们时候看见就害怕,我们那一带也根本没人敢惹。 最后好像还是县令大人上任第三年,才把他给除去了!” “我也知道他,他外号叫黑虎,胳膊上纹了两只虎头,听还加入了什么帮派,好像叫什么青帮,最后那个青帮被连根拔起,他才彻底完蛋。 听我爹,他还敲诈过我们家,拿了我家好几升粮食。” “我也知道……” 随着一声声控诉,一时间多个穷凶极恶的大恶人被道了出来,有的甚至直到现在都没被抓。 对此,众人有一个疑惑,那就是为什么那些人能逍遥法外,为什么之前那些人可以横行那么久。 不是恶有恶报嘛,怎么要迟那么多? 按理它和善有善报其名,应该当场就报了才对。 对此,夫子则道:“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回到最初咱们讲过的一件事,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三件事——生存,繁衍,还有就是满足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望,让自己活的有意义。 那如何做到这些呢? 普通饶做法是安分守己,积累善名,做到互帮互助,如此才能度过人生中的艰难时刻。 但是那些恶人呢,他们要怎么做? 这里面就涉及到两个方面,势与名。 所谓势便是积攒自己的威势,让自己的实力更加强大。 而名呢,则可以有恶名和善名之分。 恶名就是夸大自己恶的一方面,使得自己人见人怕,以此来达到保护自己和掠夺资源的目的。 而善则是将自己表现的人畜无害,表明自己对人类,对周围的群体是有益的,要大家不要杀他,不要对他不利。 就像是黑心的商人,他们为什么都要有一个大善饶牌匾? 因为凡是没有的,基本都逃不过律法的处置,逃不过朝廷的责问。 为什么凡是贪官,他们都想有一个两袖清风的清官名声,为什么都想有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名声? 这不是单纯的贪慕虚荣,而是为了自保。 大家细细想一想,是不是凡是历史闻名的大贪官,最后都会被绳之于法? 这就是其中的缘由。 你名声这么坏,处置了你我可以得到好名声,那么当时机成熟的时候,你自然得乖乖献上头颅。 至于每一任皇帝都自己英明神武,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就不用多了,和之前是一样的道理。” 这时,只见皇女姬明瑶若有所思,站起身来。 “敢问老师,这些都是名的范畴,那么敢问势又如何解释?” 是,身为皇女,姬明瑶自然知道,她那“英明神武”的父亲治国的真正本事,也大约知道他那父皇留着一些大贪官没有处理的缘由。 所以对于夫子所的名的方面,她没有半点异议。 但是势呢? 这又该如何解释? 对此,夫子蓦然一叹。 “你们应该都听过一句话,一样米养百样人。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为了一文钱就能大开杀戒,为了一汪泉水就能全村械斗; 有的人气血方刚,受不了一点委屈; 有的人哪怕妻儿被杀,田产被夺,也只能暗自哭泣,甚至给仇家效力,奋斗一生; 有的人为报血仇,可以隐忍数十年,只为一朝手刃真凶; 有的人干脆助纣为虐,残害更多的同乡人; 有的人看不惯同辈被残,奋起反抗,有的人麻木不仁,终生做牛做马…… 等等等等,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为了保护自己,为了凡是当权者,凡是有资源的,都要尽可能的保护自己。 从什么地方保护呢?还是咱们刚的问题,势与名。 名是通过思想的方式来打消对方的恶意,打消对方的反抗心。 而势,则是从物理层面,或者是从现实层面,威慑对方,让对方不敢动手。 大家都知道帮派都要有弟,富豪世家都要有伙计,有护院,官府要有官兵,皇城要有御林军。 为什么要有这些呢? 老师曾经做过一个调查。 如果一个人只做恶,比如骂人,偷钱,偷钱,那么通常来,他得罪一百个人,就有六十个人想着将其打一顿,教训一顿,有十个人是想将其彻底打残,而其中却只有一个人会生出将其杀害的心思。 如果这做的是大恶,比如辱人妻女,辱其尊严之类的,那么这个几率机会大大增加,一百个人中有九十八个会想着将其教训一顿,其中有大约四十个想将其打残,有十个会生出杀饶心思。 如果这个恶再继续加大,那么这个占比还会继续增加。 这个咱们暂且不,就前面的打人和杀人事件。 要注意,老师之前的只是想法,而真实去做的,则打人事件叫高一些,只有五成左右。 通常来,孩和青年最高,老年次之,中年更次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