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一章 闲聊 (第1/2页)
现在还有几个国家这个问题,居然没人回答,反正绝对不止七个。 闲聊嘛! 赵正干脆和同伴们分享了他所知道的历史。 在国家这个概念诞生之前,林立在中华大地上的是一个又一个部落,古时的文明往往发源于河流之域,河流区域多水患。 滔滔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周期性的大洪水以及各种次生灾害摧毁了人们的居住地,开垦的田亩,卷走了牛羊和同伴,饥荒和疾病一次次收割着人类的生命。 由于自然灾害,人们自动开始组建更大的族群,并分配资源,逐渐形成了等级森严并具备规模的政治实体,从量变到质变过渡到了国家的雏形。 国家这个概念的正式确立据说是从夏禹传位于启,从这时起,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开启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权力更迭制度,世袭制。 由于文字记载不多,夏商时期的制度多为后世典籍里的描写,如左传中的“夏有乱政,而作禹邢”,“商有乱政,而作汤邢”。 如果说夏商的制度是作为中国历史的起点,那西周的制度就是确立了中国历史的早期发展方向。 西周无论是经济、司法还是家庭、国家都有了完备的制度和指导思想,西周确立了德治和民本的治国方向,使得重民保民成为了后世几年前对帝王的要求,限制王权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此外,西周确立了用以维护中国古代历史几千年家族稳定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个从家到国都要遵循的继承制度,极大的稳定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朝代更迭,使中国早期免于遭受内乱的打击。 夏商周直接脱胎于原始社会,多沿用习惯法。 春秋末期,郑国铸邢书于鼎颁布了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打破了世袭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成文法的开端。 春秋是礼崩乐坏的剧烈转型期,也是法治取代礼治的序幕。 提到春秋的制度建构,一定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概念—春秋五霸。这五个人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如果把这五位在春秋时期对法治的影响最鲜明的地方提炼应该就是,被庐法和仆区法。 春秋以前,夏商周时期中国对法律道德的凝视大都放在具有宗教性的神明崇拜,和巫术崇拜上。 以德配天,君主们的德行都要在神明的注视中评断,民众也不知法律的具体内容,国家对民众的威慑,并不完全出于国家而有一部分来自对未知的恐惧。 而成文法的出现,将人类本身对于善恶的评判和对行为的判断从天上拉回到尘世,用宗族的权威,取代了虚无缥缈的神断。 没有法治官制,也没有后面的百家争鸣。 因为诸子百家大都发源于学官,学官则是先秦法治制度的产物。 汉书曾记载,儒家大多出自于司徒”,道家则是史官居多,阴阳家来源于朝中羲和,法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理官出身,名家中礼官占大多数,墨家多为清庙之守,纵横家经常是行人之官”,杂家一部分是议官。 有大量史料记载,西周取代殷商之后,许多“掌握了知识和文化的人”成为了先秦的官员,而诸子百家又出自上述的官员,所以溯源而上,没有学官,恐怕就没有诸子百家。 那么诸子百家对于文明又做了什么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