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以德为本治理方略论(二) (第3/3页)
都有人献策了,而文化方面,可有人献策呢?”
至于军事方面,程德不会将这个拿到这里。 反而,会与冯国用、李三七等人商议。 宋瓒面色严肃地从人群中走了出来,宋濂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他。 看到自己孩子上场了,宋濂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神色。 若不是场合不合适,他指不定要在李善长、吕不用、施耐庵等人面前炫耀一下了。 宋瓒朝着程德行了一礼,出声道:“有关文化方面,学生宋瓒有话。” 众人纷纷将目光看向宋瓒,而程德的视线也落在了宋瓒身上。 “一是重视汉文化。元朝自建立起,元朝贵族便一直对汉文化坚持轻视的态度。就连元朝皇帝忽必烈就曾发出疑问——‘汉人惟务课赋吟诗,将何用焉?’学生以为泗州军治下当重视儒学,反观元朝儒学地位一降再降,学生以为是科举不开和儒士地位下降的原因。” 在场众人心中暗暗称赞宋瓒,大都表示赞同。 而程德沉默了。 在程德看来,他心目中的科举,是开儒科、理科、武科的,而不是只单单是儒学。 再者,重视汉文化,不一定等同于重视儒学,两者并不等同。 程德的态度,让在场众人纷纷错愕。 程德并没有就淬表态,而是开口道:“宋瓒所言重视汉文化,在我看来是可行的。我建立泗州学院,便是有此种深意在内。而且,科学院的建立,也是有此种深意在内。甚至,泗州军事学院,也是如此。将来,泗州学院、科学院、泗州军事学院,都可以为汉文化传承与弘扬,培养诸多学子。泗州学院、科学院、泗州军事学院,各个学院所教授的科目不同,培养的人才也不同。所以,科学院、泗州军事学院,李主簿和吕主簿可要记得抓紧办。” 程德的话,落入众人耳中,使得在场为之一静。 他们暗暗猜测着,程德建立泗州学院、科学院、泗州军事学院的用意。 尤其是科学院。 他们不明白。 但他们知道,关于重视汉文化这点,将军有自己的思量,而且也已经布局了。 而李善长、吕不用则是连忙躬身应道:“是。” 宋瓒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 他希望将军能够在泗州治下能兴盛儒学,但从将军刚刚的话中来看,儒学将军要兴盛,但兵家,甚至那个科学院,也都要兴盛。 也即是,将军不会单单侧重于一方。 他也不知道将军这样做是不是好事。 但唯一能得到安慰的是,起码将军是同意了兴盛儒学的。 于是,宋瓒平复了心绪,继续道:“学生以为第二条对策,是重视教学,而开科举取仕。随着将军的地盘越来越大,将来将军也会开科举,但在开科举之前,各地士人可优先选拔,将优秀的士人全部送到泗洲城,而供将军府考察选用。如何选拔便成了关键?学生以为可以在各地建立学堂,选择博学通晓经义的大儒,担任学堂山长,负责考察各个学子,从而选出优秀的学子。” 程德又是一阵沉默。 他希望的是,泗州学院、科学院、泗州军事学院能在各地建立各个分学院,并且以地名为名的分学院。 当然,他也知道,这个实现起来所需花费很大。 但他相信,等将来攻下日本,那么多钱,就可以完全办好这些事情了。 而且等到攻下日本的那一日,他觉得人口也会增长了不少。 完全可以全力而为。 但是,现在可是没有那个条件。 因为没有那么多钱。 宋瓒完后,看到程德没有回应,便知道自己提出的对策,想必将军是有自己的考量。 他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点,让将军不同意。 而在场其他人,也没有话。 他们也不知道宋瓒所提出的这条对策,到底是哪一点不符合将军的期望。 但是,在场之人中,到底还是有几人猜到了几分程德的想法。 刘伯温、李善长、吕不用、姚广孝,还有一个是施耐庵。 程德察觉到在场气氛有些安静,便打破眼前的局面,开口道:“关于宋瓒第二条对策,我可以肯定的是,将来肯定是会实施的。但是,有关第二条对策,我还有自己的一些补充。但这些,我先不。等将来我泗州军拿下金陵城后,再进行商议。” 众人闻言,顿时他们的心便是一松。 将军既然如此,想必也没有多大问题。 随后,在场其余士人纷纷各自发表了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看法,而程德也都听了进去。 但大都是之前几位提出的前提下,补充的一些细枝末节。 最后,程德心中已经有了决定。 他看向在场十五位士人,尤其是看到刘伯温时,他心中还是有些失望的。 刘伯温全程划水,不开口一句。 但关于刘伯温的安排,倒是有了计较。 而在场十五位士人,也都将目光看向程德,等待着程德关于授予职位的宣布。看书喇 程德望着众人道:“众位所言,我觉得非常可校刚刚你们所的,就让宋瓒全部汇总成一篇文章,就叫以德为本治理方略论。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我认为它能够改变元朝遗留下来的官场和社会风气,也可以加强道德教化,当然也要重视政策保护,形成我们泗州军治下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最后,有关在场十五位士饶官职任用,我在此宣布——” 程德故意停顿了一会儿,而在场十五位士人,除了刘伯温,其他士人都心中有些紧张,等待着程德的任命安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