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7章:朱元璋和马皇后造朱标,就是叶大人的水稻研究技术! (第1/2页)
朱元璋一行人的眼里,并不是什么黄熟的稻田,而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插秧之景。 田字布局的水稻田之中,农民正在有序的忙碌着。 可以说他们所处的位置,就是一个已经插秧完成,和还未开始插秧的分界线。 他们身后的稻田已经插秧完成,他们面前的稻田正在开始插秧,而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地方,却还没开始插秧。 “这,这多少亩地啊?” “看这田字布局,该是一格子为一亩地,可这根本就数不清!” “快看这些秧苗,怎么比我们见过的秧苗要高大得多?” “.” 朱元璋身后的亲军护卫们,已经开始议论了起来。 但朱元璋和马皇后二人,却还是相对冷静,只是把目光集中在了面前的禾苗上。 朱元璋只是轻轻的摸了摸这禾苗,便扭头问道:“这不是占城稻?” “这比占城稻的禾苗还要高大许多,这是什么稻子?” 叶青环视一圈后,只是似有满意的淡笑道:“我也不知道,该给这种新的稻种取个什么名字?” 听到这么一句话,所有人就都看向了叶青,就连朱元璋和马皇后也不例外。 只因为叶青的这句话,实在是太不对头了! “叶大人,” “叶大人居然来看我们了?” “您那农场里的稻花鱼实验田,搞出来没有啊?” “上次路过,我看见肥美的鱼跳得比禾苗还高,搞出来就赶紧普及,那也是钱啊!” “.” 也就在此刻, 田地里的农户们都看见了叶青,甚至还开始催促他普及稻花鱼作业。 叶青直接就不管朱元璋他们,径直往农户堆里而去,并大声教育道:“你们这群刁民,还真是贪得无厌啊!” “这新水稻还没收成,就想稻花鱼了?” “本官可告诉你们,做人不能太贪,饭要一口一口吃,事情要一步一步做!” “只有实验数据到了位,普及之后才能成功!” “.” 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眼里,不论是这些所谓的贪得无厌的农民,还是这个有脸指责别人贪得无厌的叶大人,都在说着两个关键词。 那便是‘新水稻’以及‘稻花鱼’! 这新水稻三个字,还得需要叶青来详细说明才行,但‘稻花鱼’三个字,可就太熟悉了。 传说汉武帝祭祀武夷君的时候,供奉的就是稻花鱼的前身,武夷高山鲤鱼干。 最为出名的稻花鱼就是武夷山稻花鱼,由于武夷山地势高耸,很难有天然的池塘,农家这才开始利用自家的水稻梯田养殖鲤鱼。 因为这种鲤鱼以稻田里的浮游生物和稻花为食,再加上相对高海拔的低温条件,使得鲤鱼生长速度变慢,所以这种鲤鱼没有淡水鱼的土腥味,反而还多了淡淡的稻花香。 不仅如此,还rou嫩而骨酥! 自古以来,这稻花鱼就是武夷山一带的上等食材,有着‘鱼中人参’的美称! “他叶青还想在这里搞稻花鱼?”朱元璋似有诧异的小声说道。 马皇后只是看着正在不远处教育农民的叶青,笑着说道:“这边塞之地,有天然草场,有平原耕地,还有不少适宜农作的山地,河流分布也多,还比中原更冷,确实有这个条件。” “如果大规模普及了稻花鱼,又是农民的收入啊!” 说到这里,马皇后还看向朱元璋,故意把话说到他的心坎里:“也是皇帝陛下的税收!” 朱元璋听到这里之后,再看叶青背影之时,只觉得顺眼多了。 至于昨晚折磨得他要死不活的仇,不说可以完全算了,但也可以算了一大半! 也就在此刻, 时刻关注二人表情变化的吴用,见二人面露满意的笑意,便立马上前道:“这新水稻的由来,并不和占城稻一样,属于从外邦传入中原。” “这新水稻真的来之不易,是我们叶大人在劳改农场,研究了近三年,才研究出来的。” 听到这里,饶是走南闯北且见多识广的大明开国帝后,都眼里有了明显的惊骇之色。 如果只是占城稻一样,属于外来之物,顶多就给他叶青算一个普及推广之功! 但自己研究出来的新物种,那就是造物之功了呀! 在吴用的详细说明之下,他们大概明白了叶青的研究方法,但也还是有点抽象。 吴用没有办法,直接给他们来了个拟人化:“就是让抗寒耐旱的水稻,与颗粒饱满的水稻结婚,然后生出又抗寒耐旱,又颗粒饱满的水稻儿子!” “我们打个比方,皇帝陛下读书不行但身体好,皇后娘娘身体不太好,但冰雪聪明还天资聪慧,所以就生出来了身体又好又有才的好儿子朱标,也就是当朝太子殿下!” 朱元璋彻底明白了叶青的技术理念,但他却并不是很高兴。 在朱元璋看来,吴用打这么个比方的确很贴切,但又总觉得有一种在骂他的意思。 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 比起这已经可以预见收成的新水稻来说,骂他朱元璋一顿又算得了什么呢? 想到这里,他期待起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