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章 首次朝会之欲则立  (第1/2页)
    朱由校登基大典礼部排练之事一直持续到初四日。    礼部倒是真没有想到皇帝会这么认真。    不过这代表皇帝重视啊,那当然是开开心心去了。    朱由校则继续仔细体会“礼”制的内层逻辑。    王安则是一圈转过来,把朱由校要求的事安排了下去。    又让自己的老下属,司礼监太监魏朝,找了几个刚从太监内书堂出来时间不久,年富力强的小太监。测试了下各自的书记功底。然后又亲自查了身家根脚,从中选出一个名为王二的书记员。安排他进了自己太监班子。    当日晚,小黄门进来通报,皇上有旨,王安案前奏对。    王安赶忙交待小太监王二准备好文宝。自己则更衣理仪容,并把自己写就的关于皇帝交待事处理情况的奏折,放在广袖口袋里。然后二人一起去见皇上。    ------    进门行过礼,朱由校随手指了指椅子,王安再躬身,过去坐好。    按这个节奏,下次进来行过礼不用再等朱由校表示什么,就可以直接坐过去了。    王安就觉得这种不用开口说话就知道怎么行事的感觉,挺窝心的。    王二则在王安后面的小案子上坐下,展开文宝。    朱由校注意到王安的状态不错,开口道:    “大伴。孤登基在即,过二日这朝堂政事将纷至沓来。    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    孤找你来,就是想跟你商议下,这新朝第一次朝会,要怎样去应对。”    朱由校对王安提这个要求很合理。    内廷家业,外廷国事。家天下家天下,家班底本来就有国事参赞的职司,这是王安份内之事。    这实际上也是太监能专权的“纲常”基础。    王安一看皇上这个开局的方式,就是前面安排的事先不提了。赶忙将刚从广袖口袋里拿在手上的奏折,又放回口袋里。    “对了。大伴身份在朝堂是司礼监大太监,在皇家产业是24衙门主管。    大伴以后就不要再自称奴婢了,称臣就好。”    按“制”,王安这种高级太监是可以直接自称“臣”的。    但自己主动称“臣”,和皇帝金口玉言吩咐下来让他称“臣”,这就天差地别了。    王安自知这好事可不是天天有,赶忙站起躬身行礼,开口道:    “谢主隆恩!”    朱由校点头示意收到王安谢意。然后示意他坐,继续话题道:    “大伴先说下,按你的分析,孤登基后,朝堂应该会有哪些事发生?”    王安坐下后默默在脑子里过了下朝堂政务事项,然后开口沙哑着噪子道:    “朝堂之事,以辽东之事最为紧急。    萨尔浒战败,辽东局势糜烂,军心不稳,民心惊惧。    诸事千头万绪,靡费又极大。    需早日定出方略。    越快越好。”    朱由校点了点头,心里却撇了撇嘴。    新皇登基,当然以人事最为紧急和酷烈。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也。    期间纠葛,搞得人头落地一层但最终还能平稳过度,那还是相当不错的结果呢。    搞得酷烈至极,大家过不下去掀桌子,换个皇帝甚至换个朝庭,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王安先说事儿,不先说人,这是政治敏感性不足啊。朱由校心里想着。    不过也能理解。    王安是宫廷老油子,但还不是朝堂老油子。    说起来王安主持内廷满打满算也不过才1个月,他能有什么经验?    他20多年的经验都是东宫管理经验。而在万历朝,老朱家传统的太子监国,那真是不提也罢。    不过因新皇兑现“从龙之功”而引发的朝堂大争,也必然要从紧急事件争起,这样才有足够的筹码顺理成章地搬倒身处高位的老人,让他们空出大位。    所以朝堂大争也肯定是从辽东之事争起。    在这一点上,是跟王安对朝堂政事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