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一个都不能少!朕全要!  (第2/2页)
棒禄比照军功爵位体例,以月棒加成果赏赐加爵位来定制。    具体标准,徐卿先拿个方略,报朕批红。”    爵位啊!这对文臣可是稀罕物!    徐光启不由心动,农学家那颗心先动了起来。种田可是比造炮容易出成果。所以问道:    “皇上,臣有奏折给先帝。津门一带沿海湿地已有人试种水稻,很成功。    臣认为宜大面积推广。    先帝以军务为重,让臣先去练新军了,津门垦荒事因之搁置。    臣请垦津门之地!”    小站大米啊,我怎么能放过呢?那里可是有百万亩的开垦价值的。    朱由校转头对王安道:    “大伴,你配合徐卿,在津门沿海荒地全部算进去,以皇庄模式拓荒。    庄户多用辽东流民,可落籍。    皇庄期定50年。如果拓荒成功,以后可按拓荒投入折算,有偿转为官田或民田。    拓荒失败,内帑承担所有损失,并承担后期失地庄户安置事。    此事发诏书。”    王安应是。    徐光启翻身跪倒叩首:    “吾皇圣明!”    那可是地啊!可以传承子子孙孙的!    皇上不但愿意承担前期开发的费用和风险,成功之后50年就拿出来有偿转官田民田。有偿还是按投入折算,不是按时价折算。
    此心怀天下子民之明君也!    朱由校当然先哭穷:    “徐卿平身吧。    朕还不知道这一笔拓荒钱砸下去,内帑撑得住不?    辽东军饷相当一部分,可是内帑撑着呢。”    军饷皇帝出,肯定是他们朝堂这些文官不给力了。    徐光启又是感动,又是惭愧。心中暗下决心,垦田一定要想办法降成本,给皇帝省银子。    旋即又想到一事,马上跪倒叩首:    “皇上,臣还有事上奏。”    朱由校奇怪他怎么这么急切,说道:    “不是说了东耳房打拱的吗?徐卿起来说吧。以后可别再跪了。”    徐光启歉然一笑,回道:    “臣早年有《甘薯疏》报朝庭,惜无下文。    甘薯之物,最是适合灾年救急。    此物臣在万历三十六年自闽地引入家乡上海。多番试种,很成功。    后在津门又以窖藏储存种植,同样很成功。    此物破南北土性,山间杂地皆可,适种性极好。    以臣观之,可全国通行。    臣请圣裁。”    朱由校哑然一笑。    小冰河多么可怕,可有红薯救命粮啊。这救命粮就这么轻易地跳到我怀里来了。    心中则暗戳戳地对朝堂文臣,又加划了个红色小叉叉。    转头对王安道:    “皇庄拨5000亩杂田。选地一定要杂,尽量含各种地形地性,配合徐卿造甘薯。    不为产量,只为验证甘薯之出。”    朱由校看徐光启又拱手,赶紧拦住:    “徐卿别说了。    朕成立这格物院是干什么用的?    不就是为徐卿这些成果和想法吗?    徐卿但有想法和成果,即可将之放入格物院内,一应处理。    这些想法和成果,一个都不能少,朕全要!    不但是徐卿的想法和成果,徐卿引入格物院所有人的想法和成果,朕也是一个不少,全都要!    朕相信此利国利民之道也!”    徐光启听到这话,两眼睁大,就觉得自己心中念头,从没如此清亮通透过。    忍不住双手握拳,向下一挥一缩身,喊了一声:    “耶~~!”    朱由校看他失仪,不由哈哈大笑。徐光启也跟着哈哈笑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