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小儒仙_第552章:众志成城聚人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52章:众志成城聚人心 (第2/2页)

r>
    得知李长安并无文箓的晋国文士,惊呼之中,皆是难以掩饰的悲愤。

    “老天爷为何要如此对待忠勇伯?”

    “忠勇伯本应走上文道巅峰的,本应走上巅峰的啊……”

    “他为大晋做了这么多,为何国运没有庇护与他!?”

    ……

    陈安年也不禁抓紧了李长安的衣角,满眼皆是担忧与难受。

    忠勇伯有大智大勇,更是对江山社稷有大功。

    没想到文箓依然没有恢复。

    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来到了六国诗会,也要为大晋扭转战局。

    这样的人,老天当真不公平!

    李长安环顾四周,朗声笑道,“我没有文箓,那又如何?”

    言语间并无半点可惜哀叹之意,“奉川三千里战场,多少大晋将士前赴后继战死沙场,我活了下来。”

    “南方三府大洪水,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有些人生生饿死在路边,我还活着。”

    “诚然这世间仍有不公,这天下依然不太平,如今北方战火还在继续,人族六国又到了气运大变革之时代。”

    “但今日,六国诗会,我大晋近十万文士,从各地赶来,哪怕明知失败,也依然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李长安伸手指向永安广场,“这里的每个人,都在为之努力。”

    他又拍了拍身前的陈安年,“就连我们的少年儒生,也毫不畏惧。”

    “我也不过只是运气好罢了。”

    “即便没有我李长安,但凭这十万文士,但凭这即便年少,也依然誓不低头的后来者,我大晋……又怎会败!?”

    一番话下来,整座永安广场都安静了下来。

    再也不复之前的彷徨与哀叹。

    所有文士的牙关死死咬住,眼中充斥着前所未有的热烈战意。

    每个人的心,都仿佛战鼓擂动,全身热血沸腾,恨不能振臂疾呼。

    永安广场的气氛瞬间为之一震。

    姬文眼中阴鸷之色一闪即逝,冷笑道,“不愧是晋国的忠勇伯,这份口才的确提振士气。”

    “但在这天下大势面前,你的士气,又有什么用?”

    李长安不屑地瞟了一眼姬文,“大势?什么是大势?”

    “天下百姓才是大势!只要百姓安居乐业,大势便在!”

    “哪一天百姓活不下去了,就算没了这文圣榜,大势也必将消散。”

    “你真以为天下大势,靠的是少数几个人,就能推动的吗?”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李长安,虽说没了文箓,但也愿以大晋普通百姓的身份,为大晋国运尽一份力。”

    说着,他指向还在天空中熠熠生辉的六首诗文,冲着永安广场内的晋国文士大声喝问,

    “诸君,我要以这六首诗文,攻占天下六国各府郡之文昌碑,可有人助我?”

    话音未落,在他身边的陈安年便第一个举起手来,脆生生喊道,“我愿意!”

    这道声音就像是一个信号,在场数万晋国文士纷纷高举手臂,

    “我愿意!”

    “我愿意!”

    ……

    有文士高声疾呼,

    “我等愿为忠勇伯马前卒,以诗文为战旗,为大晋开气运!”

    “愿为忠勇伯开路!”

    ……

    一时间,群情激荡,气势汹涌如海啸。

    永安门外,还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的人,面面相觑,但也都跟着喊了起来,只当是在庆祝。

    李长安朝永安广场内的所有文士,抱拳躬身行礼。

    永安广场顿时安静了下来。

    数万文士面色肃然,齐刷刷抱拳回礼。

    就连陈安年,也有模有样地抱拳。

    李长安回过身,看向高台上的五国文士,笑着微微颔首,

    “他日,我之诗文自会出现在各位的国土之上。”

    “李长安以诗会友,恭候各位指教。”

    “据我所知,天下气运汇聚,各地文昌碑不再是一月一变,而会整整持续一年。”

    “在下之诗文,定不会让诸位失望。”

    五国文士的面色陡变。

    姬文更是像吃了只苍蝇一样,面色铁青,“李长安,你当真以为他们这些人,能入我周国境内?”

    “文圣榜上你拿不到的东西,文昌碑上就能拿到吗?”

    李长安似笑非笑道,“如今六国气运融合,各地交流沟通日益频繁,我想……总会慢慢登上周国文昌碑的。”

    “比如某个晚上,有个九品文士不小心就写上去了。”

    “甚至可能还不是我大晋文士。”

    “反正我的诗文,只要拜了文名,谁都能写,你也能……”

    他的目光不时扫过其他五国文士。

    说到这里,李长安的面色也变得认真起来,“况且,文圣榜上的气运我拿不到,谁说大晋拿不到?”

    李长安俯下身,在陈安年耳畔叨咕了几句。

    陈安年立马摇头,“我不行,真的不行!”

    “这诗文我不要!”

    所有目光,纷纷看过来,他们隐隐猜出了什么,脸上的表情截然不同。

    大晋文士全都是希望与感动的光,忠勇伯……当真是为国为民,大公无私。

    反观五国文士,都是难以置信,这个李长安,疯了吗!?

    李长安蹲下身,双手按住陈安年的肩膀,认真地说道,“为了大晋……”

    “你虽还年少,但却是大晋的希望!”

    “我相信你!”

    陈安年张了张嘴,良久,紧紧握住了拳头,重重点头,“我明白了,忠勇伯!”

    说罢,他摊开手掌,召出一张仅有九品的文箓,开始写道,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