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晋国风云_第33节 黄池之会(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3节 黄池之会(下) (第2/2页)

/br>
    一句话,吴国,为自己曾经对邻国的暴虐,付出了灭国的代价。

    春秋五霸,说什么吴国也算一霸,至少有不少人是不认同的。

    吴国最多只能算是在春秋末期雄起了一把,而且,仅仅是军事上的雄起。

    同样道理,后来灭了吴国的越国,也算不上取得什么霸业。

    真正的霸主,按国家来说,春秋时期,只有这几个诸侯国。

    一是郑国。勉强在春秋初期的郑庄公时代算是小霸。

    二是齐国。齐僖公、齐襄公时代可称小霸,齐桓公时代的则是毫无争议的春秋霸主。在齐景公时代,也可以算曾经雄起过几年。

    三是晋国。自晋文公以来,晋国几乎是雄霸整个春秋历史,其地位无可撼动。

    四是楚国。自楚武王始称雄南方,楚成王时堪称南方霸主,到楚庄王时期称霸江湖。而且,自楚成王时代开始,楚国是唯一与晋国一直争霸的诸侯。

    五是秦国。自秦襄公时开始崛起,至秦穆公时期称雄西陲。必须明确的是,只要强大的晋国存在,秦国一直被牢牢封死在黄河以西。

    按诸侯来讲,那便多了,郑庄公、齐僖公、楚成王、晋献公、秦穆公,应算为春秋初期的五小霸主。

    然后便是晋文公、晋悼公、楚庄王、齐桓公、楚惠王这春秋五霸,是从国家的综合实力和这些诸侯所作出的历史功绩上讲的。

    到了春秋末期,单纯从军事实力上讲,可以称得上霸主的诸侯国,是晋国、楚国、齐国、吴国、越国。

    这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于是,就有了何为春秋霸主的标准。据说有这几条:

    一是国家强盛,军力雄厚,取得过标志性大战的胜利。

    二是通过会盟,被推举为诸侯联盟盟主。

    三是尊王攘夷,既拥护大周王朝,尊重大周天子,又要有实质性的驱逐扫灭蛮夷戎狄的具体行动。

    那去对对号吧,春秋史上,哪些诸侯是践行了这三条。反正,春秋五霸,一直有人争论。

    但有一点必须要清楚,中学生的历史课本上,既然说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这五位,基于考试的需要,请同学们别被笔者这样自说自话的非主流观点给误导了。

    就那五位,至少考试时是这五位为标准答案的。

    黄池之会,赵鞅的强势令吴王夫差非常吃惊。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吴国根本不可能与晋国争雄。

    自己的吴国,在今后不知还有多少年的历史中,主要的便是防着四面之敌:北面,齐国;南面,越国;西面,楚国。

    那东面呢?东面可能有老天爷的威胁,沿海诸侯,哪里少得了台风这个要命的敌人?

    吴国人走了,远远离开了中原,从此再也没踏进中原一步。中原,终于又到了晋国全面主宰的时代了!

    关于吴国此次北上争霸的详细过程,我们会在吴越春秋里详细道来。这里就简单讲个过程:

    夫差北上,征服了鲁国,打败了齐国,然后在黄池与晋国争当霸主。但由于国内空虚,被越国偷袭,吴军立即南下。

    南下时又搞了一出教训宋国的行动,以展示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

    但令夫差再次吐血的是,这支北远争霸的疲惫之师,刚回到吴国,就被以逸待劳的越军再次打了个大败。

    结果是夫差被迫屈辱求和,从此吴国一蹶不振,最后于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所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