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周遭不幸天恩降 (第3/3页)
d='gc2' class='gcontent2'> 正当他不知道如何答应这个老者时,老汉走了出来。 “您怎么来了?我这地不吉利。”见到老者,老汉如同遇见老友一样寒暄道。 “该给自己整理整理去路啦。”老者如是答道,语气之平和,似已看淡了生死。 老汉听后笑了,老者也笑了。只有小辈儿的人一脸呆滞地看着。 “这你之前提过的孩儿?”好一会儿后,老者才想起身边还有一个人。 “唉,我那孩子命苦。身为军士,不能战死沙场却死于热病。”提到孩子的事,老汉深深地叹了口气:“这孩子,他前段时间和亲人逃荒。路上亲人走了,只剩他一个人。我见他可怜就收留暂养一下。要不,你收为关门弟子?”边说着话边拖着佝偻身子的老汉,让周正义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小孩,这是未阳山的隐士,也是一个武艺高手。你要不跟着他学点防身之术吧?这在乱世有用处。”老汉来到周正义的面前,拍了拍肩膀提议道。或许他怕被误解,又补充了起来:“我这不是赶你走,只是你每天都这么傻傻地看着也不是个事。男儿要有远大之志气,要有一番事业。虽然你现在啥都没,至少你还健壮,该去学点东西去打拼自己的事业了。我这手艺,不值得你去学。我一生充满了不幸,不能连同这晦气的东西也留给你吧?” 老汉的这番话,十足地将周正义视为己出。如父亲一样的期待与叮嘱,让这个落魄落难的孩子留下了眼泪。 这么多天以来,他每天的沉思即为考虑未来。但无学无术,实在迷茫。老者的出现,可能是上天的怜悯。 在老者的点头同意后,周正义也点了头,并起身紧随。 拂尘一甩,一师徒关系既定。 未阳山,距离老汉所在的小村不足10里路。虽有山名,却海拔仅有百余丈高,且周围无人烟。老者住在山腰的一个道观之中。从山脚起,有一条林中小路,步行至尽头便可窥见此观。观中其他人都已被强征为兵士,只有他一个老人逃过一劫,孤独留守此处。加之香火香客断绝,道观年久失修,一派破败之状。唯有那为生之计的菜园子里绿意盎然和其钟爱的武艺兵器光鲜亮丽。古人云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有道理的,老者也不肯告知姓名,并只字不提过往之事,只许以师徒相称。 周正义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机械地过了一年多的时光:早起劈柴、耕种,中午习武,下午识字阅书,日落则息。不过,师傅让他看的书不为道中典籍,而是治政用兵之书。至于书从何来源,大都是师兄们所遗留下的,被老者藏于地窖之中。除了日常往复的事情外,他便喜欢在闲暇之时去到观前的那条小路里找个石墩子坐听鸟虫鸣。 清净的环境,让周正义学成飞快。在这段时间里,他习得了老者所有的武艺招数,徒手可撼树,挥剑劈石开。在学识方面,从不谙百事到可与师傅围炉议天下。 然而,老者也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了。泰明3年的立春,已卧床一季的老人将周正义唤到床边,开始交代起了后事:“我走了以后,在观后找个地把我埋了即可,勿让他人知悉。你想下山也行,继续留守在这也罢,我不强求。我只希望你在以后仍要多加试练,早日达到静动随心的境界。还有,千……千万别仗着自己的一身本事欺负天下众生,可以伤人但要分善……” 老人没把“恶”字说完,或许后面还有一大堆的话也没说。 习惯了离别,也貌似将眼泪流干了,但还有可能是这一年多来他的成长,这令他对师傅的死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只是静静地将老人遗恨的双眼闭上。 老人的尸骨埋在后山一个桃树下。下葬当天,按照老人的遗愿,周正义只通知了10里外的老汉。老汉来的时候柱着一个未经雕琢的树干。 一年多不见,老汉也摇摇欲坠。 上一次见面时,两位老人有说有笑。再次见面,其中一人已经不会言语。 老汉缓缓地走到老者的墓碑前,抚摸着,自语着:“都到时辰了,伙计!辛苦你了……” 周正义识趣地走开了,给了两位老人交流的空间。 道观的后山是一个断崖。在断崖之山,他看着远处平原上与环境突兀的军营,人马攒动。想着,那个好心的将军可能在那吧。于是陷入了沉思…… 大概好一会儿,老汉从背后拍醒了他,并从怀中颤颤巍巍地拿出了一个锦囊:“我要回去了,不用送我。这个东西给你,以后如果有人问起这观中之人,你方可给他就行。” 这番话语里满是严肃认真,惹得周正义接过锦囊时十分紧张。老汉示意他打开一看,里面装的是一上好绸缎制成的方斤。方斤上还绘制着一个如图腾一样的图形:一横一波浪相平行,两竖左右穿之。 看罢,老汉制止了刚要说话的后生,拄着拐杖缓缓地离开了。 老汉的背影苍老得那么熟悉却又那么可怕。 送别两位老人的周正义,又一次回到了机械循环般的日子。不过,没人再去指出他的不足,没人再去和他论古今。 而且,那个曾经收留过他的老汉据说没多久也离开了人世,并求人将他葬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就连周正义也未告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