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路灯下的少年_差点被一刀封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差点被一刀封喉 (第2/2页)

请自己喝酒呢!不过都是半大少年,不会去想那么多。既然他邀请了,自己就去好了。

    在旁边的烤rou店,杨叶叫了两盘烤rou还有涮牛肚。随后又去旁边商店买了瓶白酒,在以往的时候,他们朋友聚会都是喝啤酒的,但今天杨叶特别想喝点白酒。

    杨叶给苏二河满上白酒以后,又给自己倒了一杯。他举起酒杯对苏二河说道:“给你践行了,先干了。”随后一口就闷了。

    这是杨叶第一次干完一杯白酒。他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白酒灌到肚子里,就像火烧火灼一样儿,要多难受就有多难受。他不由把牙关紧紧咬起,脸色如同打翻的酱油瓶一样难看。他和朋友们喝酒的时候,有人也这么喝过,不过都是在喝的差不多才这么干的。基本没有人会上来就抽一杯的,所以杨叶的酒场经验到底是欠缺了点。

    他想对苏二河说点什么,可又觉得无从说起。说点感谢的话,感谢他多次为自己打架。可想起上午的事情他又觉得这样说怪怪的,他也觉得十分别扭。

    苏二河看他这个样子,心里也有点过不去。虽说这家伙平时嘴上欠点,可为人还是不错的。自己上网吃饭都是蹭他的,随随便便拿出匕首也是不应该。他也知道就此说下去都会尴尬。

    苏二河跟杨叶一样,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他给杨叶倒上了一杯,又给自己倒上了。他停顿了一下说了句:“别的不说了,全在酒里。”随即又一口闷了。

    杨叶看他又干了,只能硬着头皮又喝了一杯。不过毕竟有头一杯垫底,所以这杯酒喝到肚子里还能好受点。两杯酒下来,杨叶的头就懵的厉害。要知道什么都没吃就干喝两杯,换成酒场老手也不行呀!更何况杨叶基本没怎么喝过白酒。

    杨叶大着舌头对苏二河说:“你以后有什么打算吗?”

    苏二河说:“本来说今天就走的,可跟我一个村的货儿非让我等他。这还没到过年呢!回去不好交代,我们决定去南方看看。”

    杨叶说:“去南方干什么呢?”

    苏二河说:“先去厂里干着呗!如果能学点手艺,将来也能出息点。在村里不至于打光棍吧!”

    苏二河比杨叶大两岁,跟杨叶一样不是一个善于言谈的人。但是这个家伙还是很有心术的,做什么事情都有想法。他不像杨叶可以有父母依靠,所以更多的是自己承担一切。所以这个家伙的心肠比一般人更硬些儿。

    酒局散后,苏二河便和同乡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下过厂当过工人,也做过小商贩。有了点积蓄以后便开了烟酒店,当了老板娶了媳妇。算是混的不错了,起码比他同乡的小伙伴要好的多。

    要知道农村不缺乏那些一辈子打光棍的。现在的农村太现实,如果要结婚讲究的是“一动不动”。动的是车子,不动的是房子。当然啦!这房子必须是县城的房子,结一次婚,就要喝掉老人们半辈子的积蓄。

    对与这些来自农村的半大小伙子们,能当个个体户或者小老板基本已经是他们奋斗的巅峰了。由于他们很早便步入社会,人情世故玩的非常纯熟,显得一个比一个会来事儿。

    但是先天资源的短少,和后天教育的缺乏,已经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因为他们不可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一切,所以不会对自己的人生有长远的规划。

    也许有人会说,很多商业精英不是也没有什么文化,可是也成为了大佬了吗?例如曹德旺,于东来,郑有全等,可这毕竟只是少数。况且他们也都在八十年代起家,那正是这个国家高速发展的时候,社会的福利给予了他们发展的空间。可如今这波福利已经过去,没有专业的知识和超出一般人的眼光,想要出人头地又何谈容易呢?

    就如作家麦子的一篇文章《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喝咖啡》道出了农村孩子想要出头的艰难,起跑线基本上已经决定了一切。每个人似乎终身都只能围绕自身的圈子打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