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03章 人口和土地 (第1/2页)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正文卷第203章人口和土地临时搭建的草庐中,苏泽正在给一名山中的农民号脉。 在他的身边,邵家医馆的邵先学和邵先进正在杵药,一群年轻的读书人在这个临时营地附近忙碌着。 八月二十日的时候,海瑞正式接到了朝廷的任命,他要前往浙江淳安县担任知县,这些日子他都在收拾东西。 邵家兄弟是海瑞刚刚收的学生,苏泽很自然的接过了教导他们的职责。 苏泽干脆将他们拉到了五峰山上,一边做事一边学习。 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能走出学堂在五峰山上宿营学习,也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苏泽上午讲课,下午就带着他们在营地附近劳动。 除了这些海瑞收的学生之外,县学如今也放了暑假。 大明学校有寒暑二假,夏季最热的两个月和冬季过年前后都是不上课的。 县学生中和苏泽相熟的几个人,也都随着苏泽上了五峰山。 李起元正在带着养济院的孩子们学着丈量土地,苏泽屋里那份详细的五峰山地图就是李起元带着测绘的。 李家本来就是算夫子出身,丈田也是他家的祖传手艺,在接受了苏泽的微积分启蒙之后,这些日子他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算学突飞猛进。 陈朝源和王逊则带着县衙的书吏,在五峰山上进行编户齐民。 苏泽将编户齐民的建议提交给县衙,白知县第一时间就派出了吏员上山。 原因也很简单,人口增长也是官员政绩考耗重要部分。 不过编户齐民也是相当复杂的工作,也亏着陈朝源和王逊这两个人家里有人做状师的,熟悉各种衙门的文书和法律条文,才能将事情办得这么妥当。 【诊治病人,医术技能经验 5,lv4,395\/400】 给眼前这个病人开了药方,苏泽的医术经验再次增加,再治疗一个病人就能升级了。 韩历风风火火的走进草庐,他拿起桌子上的酸梅汤一饮而尽道: “汝霖兄,那几块地方我看过了,确实是风水宝地!” “抱歉啊,习惯了,是那几块地方土质松软,适合挖掘施工。” 韩历家是阴阳生出身,他本人也经常跟着父亲给南平县的人看风水。 苏泽就让他去勘探五峰山上的地形土壤。 韩历这个阴阳生水平确实不错,很快就规划出了一道省力的开工路线。 “汝霖兄,真的要将这里淹了吗?这可都是上等的水田。”韩历看着外面的农田问道。 苏泽点点头道:“黄家开垦的这些水田,都是从河床中挖的土,河床上的土壤富含腐蚀质,是最上等的土壤。” “五峰山后的这些田,都是从河道边上的沼泽开垦出来的,这些然沼泽原本是闽江的蓄水池,在涨水的时候能够蓄住河水,让闽江下游的水不会涨太高。” “但是这些大户加高了河堤,让上游的河水失去蓄水池,一旦下暴雨闽江下游就会泛滥。” “我看过县志,在成化年闽江十年才有一次泛滥的记录,但是到了本朝就变成了五年一次,三年一次,最近三年就泛滥了两次。” 韩历家传阴阳生,也是学过一些堪舆知识的,他立刻明白了苏泽的意思。 “原来如此,没想到河水泛滥和开田也有关系啊。” 苏泽点点头道: “泛滥平原,就是文明孕育的起点。盘殷就发源于泛滥的殷水,而几乎所有古城都建立在大江大河边上。” 苏泽用树枝在地上画出一副长江黄河的简单地图,然后点出几个城市来。 众人都放下手中的事情,围着苏泽听他讲课。 这些日子大家已经习惯了苏泽突然开讲,而这些知识虽然科举不考,但是众人却一点都不想要错过,用陈朝源的话,这些都是“近乎于道”的大道理,也就是苏泽这样饱读诗书的读书人才能领悟的大道理。 “古之先民用泛滥的河水种植庄稼,才从渔猎中定居下来,有了耕种才有了语言,文字,才有了文明的火种。” “有了城市,自然要防止河水泛滥,先民学会拦河造坝,将河水束于河道中,可为何大江大河日益泛滥,洪灾的记录越来越多?” “我大明朝能推翻元朝,也是因为元朝水患严重,元相脱脱征集下百姓修黄河。” 众茹头,这些年来大江大河经常泛滥,特别是黄河几乎是两三年一泛滥,年年都能听到洪灾的消息。 苏泽又在地上画上了几个圆圈道: “史书中有云梦泽、大泽,这些大泽为何消失,就是先民们围河开田,而原本这些大泽就有蓄养河水,在泛滥期间承担蓄水池的作用。” “现在情况就是大江大河治河的频率越来越高,但是泛滥的次数越来越多,根源就在如今治河都是加筑河堤,这都是饮鸩止渴,河堤越高,泛滥决堤后造成的破坏越大,大河附近的一些城市,河堤都超过城墙,大河都已经成为悬河,一旦决堤就是一座城市被毁。” 众人听得触目惊心,但是联想到这些年来福建的水患,似乎苏泽的有道理。 韩历问道:“汝霖兄,可有根治水患的办法?” 苏泽摇头道:“或许在国朝初年还有办法,可如今这个世道想要根治水患,太难了。” 众人很快明白了苏泽的意思,如今朝廷的徭役都已经这么重了,更别征集大量人员去治水了。 大元亡于治黄耗尽民力,这个教训大明读书人都隐约懂的。 去年京西的雪灾朝廷都派不出人手赈济,只能将灾民挡在京师之外,更别谈治河了。 韩历又问道:“可是先民开拓大泽,也是为了吃饱肚子啊。” 苏泽点头道:“那是自然,古之大泽,如今都是良田,可古人有大泽来开荒,如今咱们福建山地都已经开垦的差不多了,后人又要开垦什么呢?” 这句话将众人问住了。 苏泽又道:“唐初府兵授田,人均一顷,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那时候凡成年男丁都有所授。” 大家倒吸一口气,如今整个南平县,家里有一顷田的都算是家底丰厚的地主了,普通自耕农往往也就几亩田。 福建田亩紧张,每年勤勤恳恳耕种下来,交了田赋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