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道在何方 (第1/3页)
当李往矣吟出:“一书一世界,万气蕴万法”,万卷书籍虚影化作万千鸿蒙小世界,万道惊雷降下,天地齐鸣之时。 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一座金色的天梯,一直从他身前,延伸到了虚空深处。 目视着这座金光灿灿的煌煌天梯,李往矣收起了万千鸿蒙小世界,而后抬腿一迈,登上了金色天梯。 当他踏上天梯第二级。 双脚刚一落定,周身内外气机瞬间流转,轰然一声,他体内气海登时化作了一座典雅而恢宏的文宫。 养气成,而文宫现,他已经由养气一境,突破到了儒道第二境:开蒙境。 所谓开蒙者,放在世俗民间,指儿童经由学塾开始识字学习,接受教育,去除愚昧。 而对修道读书人,则为开启文宫,摆脱蒙昧,真正踏上修行证道之途。 李往矣读书养气十年,万事俱备,文宫一出,万道浩然之气充盈流转,开蒙二境便已大成。 没有过多停留,他便抬腿登上了金色天梯的第三级。 伴随金色天梯金芒闪耀,李往矣命海之中,漂浮空中的万象更新印亦光芒大盛,外观处镌刻着的奇异道纹,发出道道异光,古朴、神秘而正大。 与此同时,整个命海也出现异变,本源之力沸腾激荡,仿佛要改天换地。 命海内正在抄写书籍的魂影女子,看到这一幕,被吓了一跳,以为李往矣又要起什么幺蛾子作弄她。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发现并非是针对她,而是青衫书生整个人出现了飞跃、升华。 儒道第三境:藏器境。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修道读书人之藏器,具体表现便是本命物。 李往矣早已定万象更新印为本命物,此物已然炼化,品阶又高,他刚一踏入藏器三境,便又已大成。 感受一番万物更新印的神秘道韵,他又迈向了第四级。 无需多言,当他两腿站在金色天梯的第四级,他便已踏入儒道第四境:格物境。 格物者,格物致知也! 天地万物皆蕴含大道之理,格其物,即穷其理,格物而明理,明理而知大道。 李往矣站在这第四级金色天梯上,文宫内万道浩然之气氤氲流动,周身万座鸿蒙小世界飞旋。 脑海里,则再次浮现刚刚悟出的那两句心语: “一书一世界,万气蕴万法。” 此即他格万卷书籍虚影之得,遂以化作术法神通。 格物四境,水到渠成。 随即他又踏上了第五级金色天梯,境界亦攀升到第五境。 儒道第五境:游学境。 此境之名,取自至圣先师周游四海,求学天下。 对儒家门生而言,则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读书习文之外,见识世间万般事物,游而学之。 李往矣自下山以来,秀峰岭见识天地封正,灵龟镇遨游碧落残天,三十里亭帮宁小姑娘黄粱圆梦,清江芦船助冯七小姐大仇得雪,又在葬月谷大风城那一片历史遗响中,见大风军威,以及叶归人踏月而来,一剑诛魔的绝世风姿。 如此种种,可谓多而奇也。 脑海里诸般经历如浮光掠影,一闪而过,内外气机畅快流转,游学之境已然圆满。 于是他又踏上了第六级天梯。 自然而然,他的境界又突破到了第六境:山水境。 儒道山水六境,即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动静之间,诸人得见诸法,大道进矣! 之后李往又连续登上了第七、第八、第九级天梯,接连突破了第七境、第八境、第九境,最后站在了金色天梯的第十级上。 儒道第七境——不让境,此境之道,乃为“当仁,不让于师”。 第八境——岁寒境,则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九境——天命境,则出自至圣先师“五十而知天命”。 此三境,大道之意分别在明人、地、天。 道门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 儒道亦需辨析天、地、人之理。 譬如亚圣之论天时、地利、人和。 荀子之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即天地有常,自有其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