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记忆中的故乡  (第1/2页)
    晃晃悠悠的大巴车,慢慢离开六中所在的高柳镇,沿着济青公路向南方开去。    车载电视里放着刘德化的冰雨。    窗外的风景陌生又熟悉,一些早就忘却的记忆,重新从心底翻腾起来。    再次看到那条直通村头的道路,徐良连忙道。    “师傅,前面路口停车。”    因为之前陆续有人下车的关系,车里的人已经不多。    这边车刚停稳,徐良便迫不及待的跳了下来。    趁着车少的时候,横穿马路。    一条坑坑洼洼的石子路,从脚下绵延向远方。    两侧先是一段麦田,然后出现了排列整齐的大棚。    现在的大棚都是第一代。    大多数五十米长,八九米宽。    一百米长,已经是了不得。    每天都要人力来拉草苫,费时费力。    现在谁都想不到十年后,大棚已经变成三百米长;二十年后,五百米长,宽度十几米;一个大棚就占地十几亩。    单是投资就高达百万。    从夫妻合作的手工家庭作坊,变成了初步机械化的小型农场。    以小见大。    蔬菜大棚的快速发展,也映衬了华夏二十年的经济辉煌。    从沙土路连接村头的第一条小路下来。    入目的是一栋栋陈旧而低矮的老屋。    过不了多久它们就被高大的,水泥和砖瓦盖成的新房取代。    年少时从来没留心过它们,现在再看到。    仿佛一幅陈旧的油画,正剥去历史的尘埃,变得真实而美丽。    走到第三条街,往左一拐,第二个门口便是自己家。    两扇黑色的木门,夯土垒砌的门楼。    低矮的夯土院墙上荒草萋萋。    记忆中它毁于一场三年后的大雨。    这也是自己家盖新房的契机。    微微吸了口气,带着近乡情怯的复杂心情,试着推了推院门。    哗啦,一条铁链映入眼帘,尽头是把门的铁将军。    目光一转,看向左边角落里的砖块。    “没记错的话,应该放在这里。”    走过去,弯腰把青砖拿开,一把系着红色绳结的钥匙出现在眼中。    暗道一声‘果然’。    拿起来很顺利打开了把门的五星锁。    吱呀。    伴随着刺耳的摩擦声,院门打开。    原本趴在门楼角落里假寐的母鸡们‘愤怒’的瞪了他一眼后,咯咯着离开了。    正对面,夯土垒砌的影壁上贴着掉色且半残的‘福’字。    绕出门楼,一个百平左右的院子出现在眼前。    左边是鸡笼子和旱厕。    右边是两间厢房,分作厨房和储物间。    一辆刚买不久的红色摩托三轮放在南墙边。    黄土铺成的院落里,一颗干茎虬枝的山楂树正随风摇曳。    坐北朝南,一大一小,两间青砖垒砌,红瓦盖顶的正房构成了整个院落的主体。    望着自己生活了二十年的地方,徐良感慨万千。    镌刻了自己所有童年美好的老屋,曾经只留在记忆里,如今再次见到,高兴之余心头也不禁升起一股虚幻感。    仿佛七天来的一切都只是一个美好的梦,而非真实的存在。    叮铃铃…!    自行车铃的声音传来。    听到声音临近,徐良转过头。    很快,一个穿着校服,白色胶鞋,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到了门口。    停车下来,看到站在院子里的徐良,小姑娘满脸兴奋。    “哥,你回来了?”    徐梦,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