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8章 这条路,不好走啊 (第1/2页)
1980我的文艺时代在文讲所的日子第238章这条路,不好走啊一堂不算正式的课,在林为民的插科打诨中结束,学员们响起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今天这堂课实际上并没有讲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但和林为民的交流却让他们感受颇深。 对于几乎所有学员来说,林为民只是一个在刊物上看到的名字,当大家实实在在的在文研所的教室里见到了他,有了交流,大家才真切的感受到他的才华和魅力。 让人不得不感叹老天对他的厚待! 林为民被文研所的老师们热情的送到学校门口,并叮嘱他别忘了几天后的讲课,他骑上摩托车对众人挥手后才离开。 唐玉秋望着林为民的离开的背影,感叹道:“谁能想到,为民的变化这么大!” 小林也在感叹,“是啊。简直就像做梦一样,才几年的功夫!” 在众人的感叹声中,林为民的背影彻底消失。 从文研所回到国文社,距离下班时间已经没多长时间。 林为民就请了上午两个小时的假,却是在下午回来的,蒙伟宰在走廊上看到他刚想问两句话,就见林为民的手往随身带的公文包拍了拍。 老蒙同志欣慰的点了点头,又是去组稿了,不错不错。 进到办公室,柳荫瞧了瞧刚走过去的蒙伟宰,又看了看林为民,说道:“可以啊,老蒙看到你一句话都没有。” “也不看看我干了多少活,他说我?好意思的吗?” “嘚瑟!” 说笑了几句,林为民投入工作。 距离下班的时间太短,他没有去审稿子,而是拆开了堆在桌上的来信。 没想到又在一众来信当中发现了一封熟人的,文研所的程时旭。 自79年《小镇上的将军》发表,80年进入文研所学习,到今年已经整整四个年头,程时旭的日子过的并不舒畅。 准确的说是,写作道路走的尤其艰难。 文研所毕业后,林为民时不时会和程时旭通信,对他的情况颇为了解。 一家家刊物满腔热情地约稿,又万般失望地退稿。 程时旭不止一次的在信中提到过,他和熟人们见面的尴尬场面,对方问他在写什么作品,却只能看到脸色发白的他可怜巴巴地嗫嚅。 透过文字,林为民能感受到程时旭内心的那股压力和郁闷。 这几年他并没有停下创作的笔,反而比以前更加勤奋,可得到的结果却始终不够理想,自从进入文研所,他的作品便再也没有登上过国内一线文学杂志。 对于程时旭的年龄来说,现在应该是他正值创作高峰期的时候才对。 他的起点又是那么的高,年纪轻轻就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这样的奖项,这样的结果对他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 尤其是,因为有了文研所进修的经历,认识了全国各地的同学。不提本来就已经很有名的姜子隆这样的同学,有很多同学,在经历了文研所之后创作便呈井喷之势,一发而不可收,比如林为民、顾桦、黄安仪。 这让程时旭越来越感觉自己已经接近走投无路的边缘。 这次信里的内容让林为民很担心程时旭的状态,他没有回信,而是直接给程时旭的单位去了个电话。 等到程时旭接电话,林为民听到的声音干瘪、无力,他怎么也对不上印象中的那个青春活力的年轻人。 “为民,我打算换个工作?”程时旭在电话中对林为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换个工作?换什么工作?” “找家文学杂志当个编辑,或者勤杂工也行。”程时旭信心不足的说道。 “你以为当编辑就是那么容易的事?” 林为民的反问让程时旭哑口无言。 “可我又能怎么办呢?这一年时间我想了很多。为民,跟你说句心里话。 文学于我,只是‘为稻梁谋’的方式。现在谁都知道我去了文研所进修,又调到省城来专门搞写作。 可成果呢?没有成果,我这样的,等于是欺骗了大家。 我不想再这样折腾下去了,干脆另谋生路吧!” 林为民没有想到,这几年的不如意,对于程时旭的打击会大到这个地步。 “时旭,转行很容易。可是我想问伱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你的作品是真的发表不了了吗?” 电话那头的程时旭陷入了沉默。 他的作品确实被一家家的刊物退稿,但前提是这些刊物可都是全国范围内的一、二线文学杂志。 《十月》、《当代》、《花城》、《钟山》、《燕京文学》、《沪上文学》…… 林为民在电话里一个个的数着刊物的名字,“时旭,你知道吗?我在编辑部里,每天要毙掉多少来自全国各地作者和文学爱好者们的稿件吗?” “相比于这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