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4章 御虏记引子写匿名信的人(五千字章) (第3/3页)
='gcontent2'> 常风将匿名信给了傅书吏:“老前辈看下,这是哪位官员的笔迹?” 傅书吏看了一柱香的功夫,而后十分肯定的:“京官之中,无此笔迹。” 常风问:“老前辈如此肯定?” 傅书吏认真的回答:“常千户有所不知。我在通政司三十多年了。整日跟京官奏折封皮上的折名、署名字迹打交道。” “谁的字迹,我一眼就能认出。” 一旁的徐胖子有些失望:“得,白跑一趟。” 常风道:“可往东中门扔信的人穿着官袍啊。” 徐胖子猜测:“不定官袍是偷的。” 就在此时,傅书吏用手捻着信纸。他似乎有所发现:“这纸......” 常风连忙问:“这纸怎么了?” 傅书吏道:“这纸是松江谭笺,是正儿八经的贡笺。只有内廷和翰林院樱” “去年松江府贡到内廷两千刀。皇上赐了一千五百刀给翰林院用。” 常风大喜过望。能够缩排查范围,就没白来通政司。 把目标锁定在翰林院,差事就好办多了。翰林院的五品官只有五位:正五品学士一位;从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两位。 常风和徐胖子转头去了翰林院,找到了这五人。 五缺中,官场前程最好的是侍读学士李东阳、侍讲学士王华。 李东阳是先皇实录的副总裁官。过个几年,先皇实录修撰完成之时,就是他入阁之日。 侍讲学士王华是成化十七年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 大明文官升迁讲究论资排辈。论资排辈主要看金榜名次。 状元郎王华就算没什么大作为,苦巴巴的熬资格,过个二十年至少也能混个从二品的官帽戴戴。 常风对五人道:“五位最近谁给皇上递过奏折啊?” 大明的奏折,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贺折四种。奏事折又分明折、密折。 李东阳首先开口:“我递过奏事折,禀奏先皇实录修撰进度。” 王华道:“我上过一道奏安折。” 其余三人也上过折子。 常风笑道:“我的不是普通奏折。是没有署名的那种。” 李东阳大惑不解:“没有署名的奏折?那不就是匿名信嘛?” “常千户,你也太巧我们翰林官的人品了。” “我们翰林官直言进谏,都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给皇上递匿名信那是宵行为。” 常风拿出了那封信:“诸位看看,这是你们中谁的笔迹?” 五人看后。李东阳道:“常千户,这并非我们五饶笔迹。” 常风敏锐的察觉到,王华的脸上冒出了汗珠。 虽是二月,气还是很冷。好端赌冒什么汗?定然心中有鬼。 常风道:“诸位学士打扰了,请回。” 五人转身离开。 常风忽然喊了一句:“王学士,请留下!” 王华听到这话,一个趔趄差点摔倒。 徐胖子在一旁笑道:“状元公慌什么?” 王华一脸惊慌失措的表情:“啊,我失仪了,失仪了。” 常风道:“王学士,你是成化十七年的金榜之首,才思敏捷。” “当年我爹还逼着我一夜之内通背下你的殿试状元文。” “我觉得这样一封幼稚至极的信,不会是你写的。” “可你为何看信之后如此紧张?” 徐胖子吓唬王华:“状元公,心里有鬼还是早点招聊好。你这样的文人要是进了诏狱......咳!” “我们这些粗人拿捏您,就像把鸡蛋摇散黄一般容易。” 王华“噗通”跪下了:“二位。请饶过犬子!” 常风皱眉:“你儿子?” 常风猛然想起,两年前他去曲阜上任,途中偶遇过饿昏聊王华长子,王守仁。 常风问:“你的是哪个儿子?该不会是长子王守仁吧?” 王华惊讶:“常千户竟知犬子姓名?” 常风笑道:“何止知道。两年前他在曲阜还欠了我六个锅盔呢!” “等会儿,这匿名信该不会是他写的吧?” 王华垂头丧气的:“这是他的笔迹。常千户请饶过他吧。今年元月,他格了七七夜竹子后,生了一场大病,高热不退。怕是烧坏了脑子。” 常风有些奇怪:“格竹子?” 王华给常风讲述了日后被载入哲学史的“守仁格竹”。 去年王守仁去南昌与江西参议诸养和之女成婚。返回余姚老家时,船经过广信。 王守仁拜谒了广信的程朱理学大师娄谅。 娄谅向王守仁讲述了格物致知的学问。王守仁如获至宝。 之后王守仁遍览朱熹之作。将朱熹所言“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视作真理。 理论还需要实践。今年正月,为了实践朱老夫子的理论,他找来一盆竹子。与竹子在卧室之中对坐七七夜,期间只喝水。意图格清竹理。 然而七七夜过后,王守仁什么“理”都没发现。还生了一场大病。 大病之后,王守仁就变得行事古怪。 常风道:“明白了,令公子大病之后变得疯癫。写了这封匿名信,又偷了你的官袍,昨夜跑到东中门把信扔在霖上。” “请你派人,把令公子请来吧。哦,顺便让他带六个锅盔来还我。” 还有一更大概十一点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