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6章 孔家的粮,读书人配吃,老百姓不配吃(五千字章) (第2/3页)
“谁不拿老百姓当回事儿,这就是下场!” “一个七品官算个卵!锦衣卫就算杀三、四品的大员,照样像把鸡蛋摇散黄一般容易!” “记住了,我叫钱宁!谁敢不听刘都院、常爷的吩咐,我钱宁第一个不饶!黄仲仁就是下场!” 聂巡抚一个腐儒,哪里见过如此血腥的场景? 他又惊又怒,话竟然结巴了:“钱宁,我要参你们滥杀地方官员!” 钱宁冷笑一声:“呵,随便参!你是嫌我在皇上面前立的功不够多,帮我报功呢!” 聂巡抚看向了刘大夏:“刘大夏,钱宁是你的随员。他滥杀无辜你不管嘛?” 刘大夏微微一笑:“锦衣卫的人,只有常镇抚使管得了。” 常风跟刘大夏唱起了双簧:“钱公公的义子干儿,只有钱公公管得了。” 聂巡抚怒道:“好!好!你们给我听清了,你们一到山东就杀帘地官员。我会参你们!” “另外,我不与血腥的屠夫为伍!山东官府只管赈灾!治水的事,你们自己看着办!” 完聂巡抚大喊一声:“三司官员都跟我回济南去!” 聂巡抚等于表态了:别想我们山东官府协助你们治水。 聂巡抚走后,刘大夏道:“走就走吧。我也不指望一个腐儒能帮我救民、治水。” 常风附和:“他要参咱们。我还要参他呢!” 众人进了阳谷县衙。将阳谷县衙当成了钦差行辕。 常风当即写了一道折子,一封信。 折子是给弘治帝的,参劾山东巡抚聂诚。 折子的最后,常风写了两句话。这两句话像是两把刀子:“易子而食,不应出现在弘治盛世。” “盛世之下,鲁西饿殍遍野,乃代牧民者聂诚之过也!” 信则是写给山东莱州知府黄伯仁的。毕竟常风跟黄伯仁有私交。杀了人家弟弟,总要解释一番。 翌日,常风分遣力士和账房先生,到沿河十三县统计灾民人数,估算救灾所需赈粮数目。 两日后,数目大致估算完成。需粮二十五万石。 可鲁西各府县的官仓都是空的。 聂诚那厮跟常风、刘大夏赌气,以防备倭寇囤储军粮为名,下令不准调拨藩司、鲁东府县官仓的一粒粮食给受灾州县。 阳谷县大堂内。 常风跟刘大夏商量:“灾情如火。得找粮食先救灾民的命。治水的事可以先放一放。” 刘大夏道:“对。得抓紧在山东当地寻粮。谁有粮呢?” 常风道:“自然是士绅。山东最大的士绅是衍圣公孔宏泰。咱俩跟他是至交,这就写信给他,劝他捐粮越鲁西来!” 常风写好了借粮信,差石文义骑快马赶往曲阜。 孔宏泰接信后欣然应允,拥有田地百万亩的孔家果然财大气粗。能够拿出存粮十万石。 然而,这批粮食却被烧了! 放火的人,是孔家的上千族人! 孔家族人反对孔宏泰捐粮。理由很充分:历代皇家赐田,乃是学田。供山东的读书人进学所用。 我们孔家的粮,读书人配吃,老百姓不配吃。 孔宏泰这个家主,跟上千族人发生了激烈的矛盾。 族人们认为:你虽是孔家家主。但粮食不是你自己的。属于全族。 族人们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在囤粮的粮仓放了火。 就算烧了,孔家的粮食也不给那些泥腿子吃! 一千六百万斤粮着火。大火整整烧了两一夜。 这帮孔圣饶孝子贤孙,狠起来连供奉祖宗牌位的孔庙都敢烧,何况粮食? 阳谷县大堂。 石文义火急火燎的跑了进来,向刘大夏和常风禀报了这个消息。 常风闻言先是吃惊不已:“烧了?孔家这帮族人是冷血的畜生嘛?他们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嘛?” 石文义道:“孔家大仓被烧了个干净。衍圣公也无计可施。” 徐胖子插话:“吊!敢烧老百姓的救命粮,我带人去曲阜,抓他几百人。” 刘大夏却摆手:“他们烧的是自家私粮,不是官粮。且这是孔家内讧。锦衣卫虽是皇帝家奴,却不能介入孔家族务。” 常风陷入了迷茫:“刘都院。事情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山东当地官员把老百姓当成牛马。任他们自生自灭。” “孔圣子孙也把老百姓当成牛马。粮食宁肯烧了都不给灾民吃。” “山东的士绅宛如铁公鸡。趁着灾年贱价买灾民的田当作私产,买灾民家的女儿当作玩物。就是不肯开捐放赈。” “这他娘是在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发生的事啊!” “孔子、孟子的书读了又有何用?该烧的不是粮食,而是四书五经!” “大明朝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啊!” 刘大夏宽慰常风:“普下总有些良心未泯的官员、读书人。也不能一概而论。” 就在此时,钱宁火急火燎的跑了进来:“常爷,莱州知府黄伯仁进阳谷县了!” 常风问:“他是来给他弟弟黄仲仁收尸的嘛?把尸体还他吧。我始终跟他有几分交情。” 钱宁却道:“常爷,黄伯仁是来送粮的!运粮的车队足足排出去两里地!他还运来了上百车海盐!” 常风惊讶:“走。咱们去城门口迎接!” 众人来到了城门口。 常风见到了身体肥胖臃肿,气喘吁吁的黄伯仁。 黄伯仁没穿官服,而是穿着一身布衣。 常风握住了黄伯仁的手:“黄兄!” 黄伯仁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