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有点冒昧 (第3/3页)
腕,片刻之后还是选择了更加妥帖的方式。
武力是最后的筹码,先手置放就用的有些赌了一些。 “《日月前事》。”罗摩轻声说道,“如果坎瑞亚如今仍旧对它感兴趣的话,为什么不尝试着找到它呢。” “我比您先到这里,大贤者阁下。”渊上摆了摆手,“但我并没有找到。” “石中剑就在那里,但只有命定的英雄才能够拔起它。”罗摩笑道,“你不是那个英雄,所以你找不到。” “石中剑是?”渊上并没有在意它应该在意的。 罗摩说道:“勇者登上神坛时的宝剑,魔女将它留在众人的面前,很多人都想要获得剑柄上的权力。” “但我们都知道,国王只会将权力留给他的血裔。” “您是在告诉我命运?”渊上神色古怪。 “倘若你如此理解,我并不否认。”罗摩道。 “可如果按照命运,您就是最不应该出现的哪一个。”渊上摇了摇头,“自从赤王死后,沙漠民一直都是这么走过来的,但您出现了。” “您带领沙漠完成了反扑,击溃了雨林的主人,乃至是策反了它的神明。” 它的话语带着讥嘲,“人们都说草之神是须弥的神,但祂只是雨林的神。” 三神共治,赤王负责沙漠。 无论赤王和花神的真实形象如何,恐怕祂们都不会让树王来完成治理。 神权之下,自有秩序。 但赤王和花神死了,最糟糕的地方是,三神共治还有一个神活着,可另外一方的两个神却都死了。 树王有自己的子民,祂就算庇护赤王的子民,最后也肯定要优先照顾自家的孩子。 海祗岛这么多年来始终在幕府体系之外,固然有雷电影的不管不问,但当年东征的历史遗留也未尝不是一个原因。 当然,神爱世人的另外一个说法就是,祂既然平等的爱所有人,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偏向。 给树王时间,祂一定是能够做好其中的平衡的。 但祂没有时间了。 赤王的大手笔让这位草之王第一次受损,坎瑞亚的覆灭战,则是草之王第二次的受创。 直到这个时间的末尾,大慈树王的情况都还处于一种【重伤但不至死】的地步,但祂最后是不得不死。祂还能够继续坚持,但祂得用死亡作为故事的结尾。 这也是纳西妲诞生的背景。 当然,纳西妲对于沙海的历史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祂从诞生开始被六贤者迎回,随后是囚禁,连雨林都不曾归属于祂,更何况让祂去治理更加遥远的沙海。 如果故事继续稳步推进,其实沙漠民最多也就是获得更好的生活。 空能够杀死六贤者,但治理须弥的,仍旧是教令院的学者系统。 教令院历代的六贤者都是雨林人,他们架构搭设的学者体系,受益人一定是雨林而非沙海,从教令院走出来的管理者,天然就偏向于雨林。 这是空无法改变的,他也不想去改变。 而罗摩改变了这个结果。 他让沙海并非得到公平,而是得到权力和优待,以作为过去五百年的补偿。 这是教令院系统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教令院教出来的学者,即使每一位都有同情心和责任感,但他们不可能每一个人都选择背叛自己的利益阶级,仅仅因为内心的同情而选择背叛雨林,支持沙漠人去分享雨林民的特权。 很简单的事实,工作本身可以不谈,但工作的报酬是十分直接的。 倘若一份工作报酬低廉且繁琐,且又必须要去做,在须弥城的过去一段时间里,都是沙漠民来接受的。 你给了他们公平,就是在破坏雨林的特权。 一两个人可以背叛雨林,但不能所有的学者都是如此秉公直言。 罗摩改变了这样的结局。 他把教令院给拆解掉了,直接破坏了自大慈树王时代开始建立的须弥学者社会。 在罗摩的前后,须弥直接变成了两个国家,两种环境。 非要说戏剧,他才是故事之中真正的英雄。 而神明的世界观中,英雄的背后必然有神明作为支持。 “很多人都认为您是命定的英雄,如同蒙德的那位温妮莎一样。”渊上盯着罗摩,说道,“有了风神巴巴托斯的支持,她逆转了蒙德的命运和故事。” “她的出现和成功都很突兀。” 渊上叹了一口气,“当时蒙德的贵族派已经试探了很久很久,他们最后确定风神可能并不在乎这些小事,于是才开始了更进一步的行动。” 羽球节上挑选少女进入贵族家,这样的活动持续的并不是一次两次。 否则温迪醒来的时候,告诉他这些“潜规则”的人也不会如此直白——他们见的多了,才能够如此断言少女的命运。 “偏偏就在他们决定好了的前夜,命运如约而至,叩响了房门,宣告了他们的失败。” 温妮莎从天而降,她击溃了魔龙,又获得了蒙德人的支持。 剑锋所指的地方,连贵族的私兵都倒戈相向。 这个故事充满着自由和正义的气息,带着正义必胜的味道。 但并非秘密的地方是,很多人都知道温妮莎的背后站着风之神巴巴托斯,所以她的英雄成就并不算令人意外。 此外温妮莎也确实是个奇才,她登顶了天空岛,开启了另外一个谜团,也就是【原神】的大坑,关于正统的,凡人登神道路的天坑。 “您和温妮莎很像。” 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关键时刻异军突起,解决了所有敌人,所到之处敌人望风而降。 “但支持您的绝对不可能是草之神。”渊上带着好奇问道,“所以,支持您的是那位神明呢?” 这个问题,有点难以回答了。 扔给草之龙?或者是那四位执政? 罗摩沉默了片刻,只能轻轻地摇了摇头。 “恕我冒昧,阁下。”渊上放弃了问询,“您的交易,我答应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