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村里的恩情 (第2/2页)
> 入口发干发硬,略带着苦腥味,越嚼越香。他甚至还从中吃到了一段草茎,不过根本不影响什么。 *** 转眼,已经农历四月底。 不知不觉,整个黄土高原的沟沟茆峁彻底被绿意占据。 杨柳依依,榆树满绿,各种鸟类在枝头上呼朋引伴。草丛间,莺飞蝶舞。东拉河里,蛙鸣阵阵。 这个时节,应该算黄土高原最美好的季节了。 不过对于二队的婆姨们而言,却显得异常忙碌。 给麦田拔草,牵着耕牛犁地,种植春庄稼,运粪追肥等等,这些农活都少不了她们。 现在二队的主要男劳力都在修土坝,只能由她们从事田间劳动。 毕竟,妇女能顶半边。 虽然土坝尚未建好,但是心急的王连顺已经让刘向阳将水塘里抽满水,准备早些买鱼苗回来养上。 买鱼苗和稻种的事情,自然也交给了王满银和刘向阳两人。 一方面这是个新事物,村里其他人不懂。另一方面王满银最近给村里办的很多事情漂漂亮亮,也深得大家信服。 之前去县城时,王满银特意找田福军打听过,原西县目前没有大规模养鱼的公社。 他们想要买到草鱼苗,只能去临近的原东县。 原东原西两县虽然只差一个名字,农民的生活水平却大不一样。 原东县属于整个黄原市有名的富裕县,以石油和煤炭着称。那里水资源也比较丰富,无定河两岸除了种植有水稻外,还开有几个规模比较大的养鱼场,常年对外出售鱼苗。
不过鱼苗不同鸡苗鸭苗,长途运输过程中,很容易因为缺水缺氧死亡。 原东县最近的渔场距离罐子村也有快二百里,即使开着手扶拖拉机,赶路差不多也需要一时间。 为了防止途中出现意外情况,王满银特意从供销社里买来不少塑料布,让兰花缝制成大单子。 出发前他做过实验,防水效果很不错。车厢里加满水,能够坚持半时间。只要中途不断加水,应该可以保持全程鱼苗不缺水。 关键是氧气……这个只能打泉水的注意了。 王满银空间水塘养殖的鱼类密度明显超标,却从未出现过缺氧死亡现象,足矣明泉水里边富含某种活性物质,可以极大提高鱼类的生命力。 两人开着手扶拖拉机沿土路狂奔,只用一个多时,已经抵达米家镇外围。 即使现在各处都在打击黑市,米家镇集市上依然非常热闹,王满银甚至能看到一些熟面孔在进行交易。 刘向阳第一次来到米家镇,同样被这里的繁华惊到。 “向阳,你先停一下,我去买几个米家镇的特产干炉,咱们路上吃。”来到集市,王满银让同伴将手扶拖拉机熄火,然后径直朝人群中走去。 米家镇干炉,白了就是一种烧饼。不过做的比较有特色,味道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带着几分草原风味。 现在这种形势,没有人敢光明正大在集市上进行出售。不过如果懂得其中关窍的话,还是能够买到的。 很快,王满银就接上头。对方收了钱后,从随身布袋里掏出几个白面干炉,又匆匆离开。 这些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绝对不在原地长时间逗留,深得战争兵法精髓。 离开了米家镇,土路拐道向南边,山塬上的植被逐渐变得丰富起来。 当他们进入一片森林地带时,刘向阳惊愕的张大嘴巴:“王大哥,这里真是黄土高原,我不会眼睛看花了吧?” 见惯了罐子村附近灰突突干瘪瘪的沟沟茆峁,他陡然见到眼前景致,简直怀疑自己在做梦。 入目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甚至还看到了清澈的潺潺流水,布满青苔的石头,一群群鸟类从头顶飞过…… 这哪里是干旱贫瘠的黄土高原,完全像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王满银倒不意外,黄土高原历史上原本就是水草丰美,森林茂密之地。古人曾写文形容,“山林川谷美,材之利多”,“临广泽而带清流”,“仓稼殷富,水草丰美,牛羊街道”。 只是短短几百年间,这里却变成:“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风刮起黄沙飞满”。 “王大哥,黄土高原以前真是这样吗?”听完讲述,刘向阳仍然有些不相信。 “这还能有假,你只要仔细留心一下黄土高原很多村庄的名字就知道了。柳树岔、榆树坪、枣林沟、柏树塬……都和树木有关。” “几十年前开垦北塔湾,也有过类似的描述‘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豺狼黄羊满山窜’,这些都是黄土高原存在森林的真实写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