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零之低调发育_第一八二章 聚士(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八二章 聚士(二) (第3/4页)

br>    他深深看了蒋尚义一眼,直接伸出手去。“蒋博士愿意加盟,让我们英豪如虎添翼啊,我代表英豪的股东和所有同仁,欢迎蒋博士加盟。”

    搞定了tI的两个目标人物,陈兵再次启程,悄悄的前往了Ibm的研发中心附近,而这也是他这次亲自招揽人才的最后一站。

    这里有两个目标人物,林本坚和孙元成。

    两人同样都是名列台积电研发六骑士,只不过林本坚此时已经42岁,而孙元成则是32岁。

    孙元成就是之前提过的梁孟松与蒋尚义恩怨中的另一个关键人物。能够名列六骑士,与梁孟松成为竞争对手,他的技术实力不必多。

    只不过孙元成没有梁孟松那么锋芒毕露,此时32岁的他,还没有在业界有多大的名声,陈兵估计用独立实验室的条件,应该足够吸引到他加盟。

    而事情的发展,也没有出乎陈兵的意料,孙元成感觉到陈兵的诚意之后,也果断的接受了邀请。

    所谓独立实验室的制度,从管理的角度,并不是什么牛逼上的先进制度,其实很多的灯塔大的研发机构,内部都有独立实验室。

    这种独立实验室制度,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曾经大行其道,但80年代之后,反而逐步消失了。与这个趋势相匹配的,就是很多着名的科研机构,也在日趋萎缩,直指最终消失,例如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

    独立实验室纷纷关闭,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太费钱,与资本追求高额快速回报的倾向,有着必然的矛盾。

    灯塔各种独立实验室的大量出现,其实是灯塔50、60年代科技产业政策的结果。

    那个时代,灯塔极为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也鼓励企业纷纷加入,才造成了这种实验室的大量出现。

    而且这个时期,正好是许多积累的技术,例如半导体技术,进行产业化的时期,研发投入与产业回报,似乎能够匹配的起来。

    但进入70年代之后,半导体产业已经度过最早的萌芽期,能够快速产生回报的,已经不在是那些基础技术了,而是开始转向了各种应用技术和工艺研发。

    在这个过程中,独立实验室那种散漫自由的模式,就逐步被大公司设立的研发部门慢慢取代了。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认为,以个别优秀科学家主导的实验室模式,被更加组织化、工业化的研发部模式取代了。

    陈兵重新祭出独立实验室模式,是有一点复古的,这也是因为,陈兵的目标,与那些现代大企业不同。

    那些大企业,基本已经被资本裹挟了,经营的目标是以利润或股票市值为导向的,自然不愿意再投资独立实验室这种经济回报太慢的方式。

    但陈兵不同,陈兵是在通过作弊赚钱的,而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技术追赶。

    有了足够的财力进行支撑,陈兵才愿意承担,独立实验室模式造成的资本浪费,以加速技术积累。

    而且独立实验室的模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远比研发部模式要的大的多。

    在研发部模式下,技术人员能够获得资源数量,往往是与他们的行政级别挂钩的。

    这使得很多研发人员,不得不将精力分散到,他们本不擅长进行级别竞争上来。

    这会极大的浪费研发人员的精力,甚至可能造成研发人员的流失,例如梁孟松负气出走,就是典型的案例。

    但独立实验室制度下,研发人员是不需要互相太多攀比的。

    陈兵有足够强的资金实力,只要研发人员能够出成果,就能得到更多的资源,这会让他们的精力更多的集中在技术上。

    陈兵之所以把这种已经逐步在淘汰的模式重新拿了出来,依靠的就是作弊能力,是没有可复制性的。

    一般人经营公司,都是要受到很多的条件约束,尤其是资金约束,就向玩游戏一样,要一边采矿,一边建设。

    而且很多大公司,在80、90年代的经营过程中,其实有一项非常大的现金漏出,就是利润分红。

    不少盛极一时的大公司,牛逼的时候,一年能赚到几十亿美金,但他们垮塌的时候,可能是几亿美元的亏损就能弄到公司破产倒闭。

    他们前些年赚的钱哪里去了?答案是钱被股东拿走了。

    几亿美元的损失,很多时候是可以度过去的,但很多股东对未来看法悲观的时候,是宁可看着公司破产倒闭,也不愿意把自己之前获得的分红,重新投入经营困难的公司的。

    这种情况,到了新世纪之后,才有了很明显的变化,股市的泡沫,替代了分红收益,成为了股东的主要回报来源。

    公司对股东的分红越来越少,反而各种筹资活动日渐频繁,才造就出那么多千亿市值、甚至万亿市值的科技公司。

    陈兵是英豪的最大股东,他自己对于个人财富也没有那么看重,生活很简谱,因此英豪赚的钱,才能重新投入到企业研发和业务扩张上去。

    别的公司cEo玩的是资源采集的经营模式,而陈兵玩的是“无限钱”模式,其中的差异,如果出来,足够那些cEo们哭死。

    搞定了孙元成,陈兵才让孙元成帮忙约了林本坚见面。

    陈兵把林本坚放在了最后,并不是他不重视林本坚,恰恰相反,林本坚才是他最看重,不惜任何代价,都要挖掘的人才。

    因为林本坚,是有很明显的的无法替代性的。

    林本坚入职台积电的时间很晚,已经是2000年了,而他真正成为科技界公认的技术牛人,更是在他协助台积电和阿斯麦发明出浸润式光刻机之后的事情了。

    浸润式光刻机多牛逼,这里就不再科普了,有兴趣的一查相关文章到处都是。

    林本坚的最特殊之处,就是他从事的领域,是相对非常冷门的领域,光学。

    专业在这个领域积累几十年的人太少了,因此林本坚的不可替代性也就最强。

    林本坚是42年生人,虽然祖籍是在潮汕,但他却是在越南出生,后来到了对岸读大学,又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