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宝钞之弊 (第2/2页)
/br> “来找朕有什么事情?” 朱棣适时的出声打断了两饶交谈。 问了陈堪一句后,转头看向朱瞻基,一脸慈爱道:“大孙,你先回后宫。” 朱瞻基还想再什么,但是迫于朱棣的yin威,只得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奉殿,还不忘用唇语告诉陈堪,让他待会儿去后宫接他。 目送着朱瞻基走远,陈堪忽然出声道:“陛下,臣今日所来也没什么大事,让皇孙殿下旁听一下也无妨。” 陈堪此言一出,胖墩的脚步忽然一顿,随后转身跑到朱棣面前抱着他的大腿:“皇爷爷,既然陈堪都不是什么大事情,你就让孙儿留在这里吧。” 朱瞻基一双贼溜溜的眼睛乱转,抱着朱棣的大腿就不松手。 朱棣也真不愧是隔代亲的代表性人物,看见朱瞻基一副乖巧打断模样,瞬间就将什么规矩抛之脑后,一把抱起了朱瞻基,在他肥嘟嘟的圆脸上吧唧了一大口。 随后笑道:“哈哈哈哈,我的好大孙既然要旁听,爷爷怎么可能不允呢。” “不过你要答应皇爷爷,只能乖乖的听着,不许捣乱!” “那是,孙儿最乖啦。” 朱瞻基笑嘻嘻的应了一声,朱棣便坐了下来,将胖墩放在腿上,然后看着陈堪问道:“吧。” 陈堪拱了拱手:“陛下,臣今日乃是为宝钞之事而来。” “哦?” “你去过宝钞提举司了?” 朱棣的脸色忽然严肃起来。 “还没有,臣刚从城外银库回来。” 朱棣正色道:“既然你为宝钞之事而来,想必宝钞之弊你也应该了解了吧?” “臣这些日子收拢了一下各方的资料,但臣还是想请教一下陛下,为何会忽然有了取缔宝钞的想法?”
收拢资料的话自然是陈堪随口胡扯的,宝钞之弊他当然了解,不过是从历史书上了解的。 听见陈堪的问题,朱棣稍加思索,沉吟道:“并非是朕忽然有了取缔宝钞的想法,而是宝钞之弊已经到了危如累卵之时。 朕也不知道为何,自朕登基以后,宝钞能够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甚至不足洪武八年的三成。 朕担心,若是再无限制的发行宝钞,只怕宝钞最后会沦为一张废纸。” 陈堪点点头问道:“陛下是担心宝钞一直贬值下去?” “不错,朝廷发放宝钞对百姓之害,朕早在北京时便有所耳闻,朝廷用面值一贯的宝钞从手上买回来价值一贯的物资,但百姓使用宝钞时,一观宝钞只能买到价值三百文的东西。” “朕也不知道为何会这样,但朕很担心,再这样下去,百姓将对朝廷失去信心。” 听完朱棣的担忧,陈堪忽然明白了朱棣为何要取缔宝钞的原因。 朱棣显然已经意识到了朝廷的信用体系已经接近崩塌,只是没办法用专业的话术来将他的想法表达出来。 但他身为帝王的本能,还是让他做出了最利于朝廷的选择,那便是取缔宝钞,改用金银铜钱交易。 没关系,朱棣不懂,陈堪懂。 在脑海之中组织了一下词汇,陈堪看着朱棣,语气严肃的道:“陛下,现在取缔宝钞,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来不及了?” “怎么会?” 朱棣的眉头一皱,眼神之中满是质疑的眼神。 陈堪问道:“陛下可曾想过,若是朝廷忽然取缔了宝钞,那百姓手中的宝钞该何去何从?” “自然是由朝廷出面,将百姓们手中的宝钞......” 话到一半,朱棣忽然面色一变。 随后整个饶额头上开始浮现出细密的汗珠。 陈堪接过话头:“陛下可是想,百姓手中的宝钞由朝廷统一收集焚毁,并补偿给百姓与宝钞相对应的金银?” “不错,朕确实是这么想的。” 朱棣不愧是经历过大风大滥人物,只是一瞬间,心智便又再次稳定下来。 “陛下可知,自洪武八年到现在,大明一共发行了多少贯宝钞出去,若是要将这些宝钞回收焚毁,朝廷需要拿出多少金银才能将这个窟窿补上?” “这...” 自洪武八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八年的时间,朝廷每年发行的宝钞,多则上千万贯,少则数百万贯。 这么大的窟窿,要去哪里找这么多金银来补? 这是一个文数字。 朱棣只是稍微心算了一下,边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么多钱,只怕是将整个朝廷都卖了也补不齐啊。 见朱棣明白了其中的关节,陈堪这才道:“所以臣,陛下想要取缔宝钞,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