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士_第三百零二章 营建北京的阻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二章 营建北京的阻力 (第1/2页)

    永乐元年终于迎来了它的最后一,在爆竹声里,在漫的烟花里。

    陈堪一直很喜欢永乐这个年号,听起来就是一股子喜庆的味道,还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期待福

    在永乐元年的最后一次大朝会上,朱棣正式宣布,修撰永乐大典,并将这个任务郑重的交给自蜀中回来之后便一直在坐冷板凳的解缙主持。

    陈堪躲在角落里,静静的为解缙默哀了几秒钟。

    他知道,解缙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将永乐大典修撰出来,以此来弥补他在蜀中时表露出来的负面形象。

    以陈堪前世今生对解缙的了解,解缙表面上背负着大明第一才子的虚名,但骨子里却是个投机派。

    而投机派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事敷衍。

    朱棣将永乐大典交给他,他只会求效率,而不会求质量。

    所以陈堪已经可以预料到,当解缙修完永乐大典之时,就是他的政治生涯结束之时。

    不过陈堪倒是没有要提醒他的意思。

    被大明克死的才子很多,但也正因为解缙在其中,才为大明平添了几分悲彩。

    陈堪不想去改变解缙的结局。

    当然,主要还是两人之间没有利益牵扯,也没有什么交情。

    陈堪不是圣母,朝堂上也容不下圣母。

    而朱棣在宣布完修撰永乐大典之后,又再度向朝臣放出了一种重磅炸弹。

    营建北京。

    这个消息一出,朝堂上瞬间就炸了。

    一众勋贵们的脸色黑如锅底。

    如果最开始朱棣收缴他们手中的兵权时,他们还抱着侥幸心理,但当朱棣宣布这个消息时,他们便再也不出什么共富贵的话了。

    只是现在他们已经没了兵权,就算反对。

    话也没了分量,根本没办法阻止朱棣。

    于是,他们只能冷眼看着一群文官朝朱棣喷口水。

    但朱棣既然会在元正的大朝会上宣布这个消息,自然是已经做足了万全的准备。

    首先是被老朱扫进垃圾堆的淮西武将站了出来,为首的正是刚刚从北平调回京师出任后军大都督的平安平宝儿。

    众所周知,建文帝朱允炆便是踩着淮西武将的头颅上位的。

    南京这个地方可以埋葬了绝大多数淮西武将的冤魂,其中就包括了陈堪的父亲,淮西二十四将之中的普定侯陈桓。

    所以淮西武将集团对南京这个地方的憎恨绝对不会比朱棣少。

    而淮西武将现在只剩下大猫猫两三只,唯一拿的出手的也就一个平安,又怎么会没有重新站上朝堂的利益诉求。

    现在南京的根基逐渐被江南文官集团蚕食,永乐朝新兴勋贵又容不下他们,那么对于他们来,最好的选择就是重新换一个根据地。

    因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大家的起点都是一样的,所有的利益都需要重新划分。

    而营建北京,对于淮西武将集团来,就是一个重新在朝堂上站稳脚跟的赐良机。

    平安第一个站出来同意营建北京,并列举了营建北京的三个好处:

    “其一,北方民风彪悍,营建北方有利于更好的掌控北方六省之地。其二,北京乃是元朝大都,营建北京,有利于让其在法理上不得不承认我大明的宗主之国地位。其三,大明的威胁在北方,营建北京可以更快的对北方的草原满足做出应对......”

    平安完三大利,立刻就有文官站出来反驳平安,并列举了营建北京的三大弊。

    陈堪听着两边打嘴炮,脑袋一点一点的。

    考虑到这种涉及根本利益的话题一旦争论起来就是没完没了,陈堪决定先睡一会儿。

    昨晚上和大眼睛萌妹造人造得太晚,大朝会起得又早,导致陈堪今一整精神都恍惚得紧。

    只是这一次的争论竟然结束得比陈堪预料得要快了许多。

    陈堪刚刚将案几上的盘子收拾到一边,还没等他趴下,就见大殿中央的的争论戛然而止。

    用朦胧的双眼一看,却是陈瑛上去三两下就解决了争论,将营建北京之事定下了基调。

    陈堪有些疑惑,他记得陈瑛是滁州人,家中世代为官,在滁州当地有着很深的影响力。

    在南京,陈瑛可以随时借助家中的势力对朝堂上进行运作,但一旦迁都,就意味着他只能到北方单打独斗。

    他会同意迁都,难道是脑子秀逗了吗?

    哦!

    不是迁都。

    陈堪突然想起来,历史上朱棣是在永乐十九年才正式迁都北京。

    现在还只是营建北京,

    难怪陈瑛会站出来为朱棣站台,也不知道当有一陈瑛知道营建北京变成了迁都北京之后,会是什么表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