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章 难题 (第3/3页)
淡的吩咐道:“你自己找地方坐吧,老夫手上还有点事儿,马上就能做完了。” 陈堪直起身子,搬了个胡凳来到方孝孺身旁坐下,便开始静静的等待。
这一等,就是小半个时辰过去。 方孝孺处理完手上的事情,将一些折子装进一个箱子,这才转头看着陈堪问道:“今日去见太子殿下了?” 陈堪回过神来,急忙起身恭恭敬敬的回道:“是,学生今日去了一趟东宫,也去詹事府逛了一圈。” 方孝孺将手中的木箱放回书架上,问道:“既然去了东宫,那云南那边发生的事情你都知道了吧。” 陈堪微微颔首,应道:“都知道了,学生此来,便是想来问问老师,此事学生如何处理比较妥当?” 方孝孺在陈堪面前坐下,扶着胡须沉吟片刻,淡然道:“你打算如何处理?” “学生的想法是,趁着这段日子陛下对太子殿下产生了愧疚之心,尽可能的表现得嚣张一点,当然,云南之事的结症归根结底还在陛下身上,此事,只怕还是得从陛下身上入手。” 听完陈堪的想法,方孝孺不由得缓缓摇头,沉吟道:“东宫要展示一下存在感,这无可厚非,但此事陛下绝不可能退步,一个涌金寺是小事,但若是让朝廷出了这个钱,只怕道衍那老和尚又要找陛下闹了。” 说到这里,方孝孺顿了顿,而后继续补充道:“还有道门,张老真人据说也有进京师常驻的打算,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国家的财政也支持不了那么大的摊子。” 听完方孝孺的分析,陈堪不由得沉默了一瞬。 这些道理很浅显。 朱棣一开始大兴宫观,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佛道两门手中的田土和人口。 现在人口和田土到手了,朱棣肯定不可能会那么好心将那些烂尾的宫观寺庙修好。 如果在涌金寺上面开了口子,那么整个大明两百多处宫观寺庙里的和尚和道士岂能甘心? 这些道理,陈堪当然懂。 所以他从朱高炽口中得知了李彤在云南的遭遇之后,才会觉得此事棘手。 不是因为朝堂的政令无法在一个县城实施下去,也不是来自于朝堂御史的弹劾,而是因为这件事情涉及到的东西太多,涉及的面太广了。 假如李彤顶不住土司的压力,拨钱去修了涌金寺,朝堂将无力应对来自佛道两门的压力。 道门还好说,虽然在民间的影响力很大,但终究在官面上还是要受到朝廷的制约。 但佛门出了一个道衍,这就很难办。 不管是朱棣还是方孝孺,对上道衍这个老和尚,总归心里面不是那么有底气。 就算李彤顶得住当地土司的压力,也势必与当地土司离心离德。 朝廷改土归流的国策将被他撕开一个巨大的缺口,到时候其他地方的土司有学有样,改土归流之事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这些东西,才是真正棘手等待东西,而不是一个县城一个流官的事情,不然去年沐晟也不会进京了。 见陈堪陷入了沉默,方孝孺也不由得喟然叹息了一声。 此事,除非有一方妥协,不然基本上是无解的。 而朝廷是不可能妥协的,所以妥协的一方只能是土司。 但云南偏偏又是一个连望月寨那样的小寨子都供奉佛陀的地方,说是大明的佛国也不为过。 要土司妥协,此事不是一般的难。 师徒两人相顾无言。 陈堪沉默了一瞬,问道:“老师,此事,西平侯那边可有定论?” 方孝孺摇头道:“西平侯虽有手腕,但宗教信仰一事,即便是西平侯也不好插手,更何况云南的土司并未犯上作乱。” 方孝孺的言外之意,陈堪听懂了。 沐晟终究是镇守云南的大将,不好得插手云南的内政之事,军政分离,也是朱棣从登基开始便一直在做的事情。 想了想,陈堪有些意兴阑珊道:“要不然学生亲自走一趟云南吧,学生上一次去云南的时候,和通海县的麦琪土司还有摆夷土司打过交道,不多不少也有一些交情。” 陈堪所说的交情,自然是出主意帮他们修水渠的事情。 通海坝子里,现在也算是一片鱼米之乡,看在那条水渠的份上,他去云南,两族应该也不会为难他。 而方孝孺听见陈堪的打算之后,也是下意识的点点头道:“也只能如此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