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番外:黄金之瞳 (第1/3页)
时间线:也是2043年,《星光对话录》录制之后,红蓝歌会开始之前。 王翰白,赵姬的亲生儿子。 和舍恒、柳沁儿以及谢欢欢不同,赵姬生了一个孩子后就不想生了,她觉得一个孩子就挺好。 就像赵姬对儿子的期盼一样,希望儿子能平平安安的就好。 同样赵姬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也是一样的,就是散养:小时候是由南嘉鱼统一给孩子们开蒙,然后上学后是王拂接送,等到孩子长大了一点后,又几乎很长时间都和王翰飞一样,泡在了隔壁的威宁公爵府。 嗯,飞白,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两兄弟的名字原本就是一起的。 而王翰白和其他几位兄弟专注的领域不同,他从小时候开始就特别对历史感兴趣。 当王翰飞在威宁公爵府学画画的时候,王翰白则是在公爵府的书房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威宁公爵府的史料可比自己父亲书房里的史料多多了,而且很多事情都可以直接问舍恒mama。 也或许是因为整天都泡在书房里,所以王翰白整个人的气质都异常的沉稳,或者说是光华内敛。 等到王翰白12岁的时候,他已经大致将《二十四史》都通读完了,甚至将目光转向了世界史。 而在王翰白14岁的时候,他就被蓟都大学历史系破格录取了。 而在这个阶段,王翰白也进入了学习致用的阶段,他几乎每天都风雨无阻的跑去紫禁城博物院参观。 很快,一位老人就发现了这位几乎每天都来的小朋友。 有一天,正在王翰白参观元代展馆的时候,老人终于忍不住上前跟王翰白搭讪了起来:“小朋友很喜欢这些文物啊,我看你每天都来,能看懂吗?” 少年老成的王翰白淡定点头:“差不多吧。” 这位老人笑了笑,然后随意的指了指前面的一个黑色圆盘问道:“那你说说这個铁片是干什么的?” 王翰白看了一眼老人家,然后才摇了摇头:“这不是铁的,这是漆器。” 这位老人家这才正眼看起了这个小孩:“详细说说。” 王翰白想了想,尽量用普通人都能听懂的话解释道:“这件漆器叫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其高度为3.3厘米,直径为19.2厘米。该盘以木为胎,表面涂以黑色漆料,内外都雕刻着云纹。其上的漆层十分厚重,散发出璀璨的光泽,而雕刻的工艺也非常圆润光滑。” “张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传世作品被一致认为是雕漆作品里的珍品,但署张成款的一些雕漆器物,被疑作伪作。这件剔红盘,是公认的张成的作品,是具有历史性的作品。” “另外...” 王翰白想了想,然后用一句话做了总结:“紫禁城博物院的上一任院长易培老先生曾经称赞这件漆器为‘真诚无上之作品’。” 这位老人满脸惊愕,然后不敢相信的又指了指了旁边的物件:“那这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呢?” 这下王翰白也愣住了,因为这位老人竟然说出了这件东西的全称,那他刚才怎么会不认识那件漆器呢?! 不过王翰白也只是愣了愣,随后还是认真的解释了起来:“这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也是紫禁城博物院珐琅的代表作品,元代出品,通高13.9cm,口径16cm,足径13.5cm。明宫旧藏。此器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 “‘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蓟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因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而得名。实际上,早在元代已出现掐丝制品。对了,在《宋史·外国列传》中记载:“大食国”本波斯之别称。“大食”,是宋、元时期大华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该工艺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 这位老人这下彻底是明白了,这个小孩子是真的知道这些。 所以这位老人饶有兴趣的朝着王翰白问道:“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你是谁家的孩子啊?” 王翰白这个时候终于出现了孩子的腼腆,他低着头开口道:“只是恰好喜欢罢了,至于我嘛,我叫王翰白...” 老人有些惊讶:“你父亲是王榭?” 王翰白点了点头:“嗯,您也认识我父亲吗?” 这位老人没有回答,只是好奇的问道:“你父亲可是我们博物院的宣传大使啊,你拿他的证件就可以免费来看啊,怎么还天天买票来呢?” 这下王翰白更懵逼了:“还可以这样吗?” “当然可以!” 但是很快这位老人又摇了摇头:“算了,你还是跟我来吧。” 等到半个小时后,拿到了编外人员通行证的王翰白懵逼的看着面前的老人:“还没有请教,您是?” 老人捋了捋胡须:“老夫,易培!” 这下王翰白彻底惊呆了:“老院长!!!” …… 让王翰白成为编外人员,只是上任老院长、荣誉顾问易培的一点小心思,并没有真让他上班的意思。 毕竟王榭是宣传大使,他也确实是喜欢这个小孩子。 可是随着日益的接触,王翰白也没有让紫禁城博物院吃亏,他足足指出了十几个展品介绍里关于历史的谬误,甚至还根据历史资料帮紫禁城博物院挑出了好几件赝品。 而正是因为对紫禁城博物馆越来越熟悉,王翰白在两年后,就提前从蓟都大学历史系提前毕业了,然后又重新修了考古系。 不过和其他的考古工作者不同的是,王翰白选的是一个冷门中的冷门,文物修复。 或许是因为经常在紫禁城博物院有上手的机会,所以王翰白的修复技术也是日益水涨船高。 不少大国工匠都表示,王翰白天生就是搞这玩意的。 因为这五年中,王翰白几乎精通了玉器雕刻、瓷器修复、织品修复、金石修复、印章雕刻等各大类很吃功夫的技艺。 当时紫禁城博物院的情况是这样的: 对藏品的断代、真假和历史有疑问的,找王翰白绝对没有问题。 需要进行一些高难度的修复、其他大师又不是很有把握的时候,也找王翰白就行。 一些传统的又已经遗失了的技术复原,比如榫卯结构、竹编工艺或者颜料调试等,王翰白自己也琢磨复现了不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