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6章财富暴涨 (第2/3页)
乃至乡绅,都极度疲惫贫穷。 但作为统治者的羌人和周人,甚至地方官府,却在这一连串的清算抢掠之中,变得盆满钵满,腰缠万贯。 此前在攻克西川郡治锦官城时,陆渊便从城中府库还有王宫的内库之中,直接搜刮出了价值两千余万两的金银珠宝、各类财货。 而根据那些看管库藏的官员所说,当初这两个府库之中,原本囤积的财货要更多的,足足是现在的三四倍。 可蜀国连年用兵,地方又破败穷敝,为了养军,不得不出钱从周国、还有西南诸夷国那边,购买军械和粮食,为此花了好大一笔钱。 等周军到来之后,还需给他们发放犒赏,供给钱粮,这又是一大笔支出。 如此数番下来,城中府库才只剩下了这么些钱。 陆渊当时听完,都不由暗暗咋舌,差点都有些心动,想要学李雄了。 不过想想对方所做,乃是一次性掏空西川的家底,以如今整个西川郡凋敝的现状,换来如此财富。 而自己的长沙国洞庭郡,如今虽然也刚经战乱,但随着地方生产逐步恢复,各级官员渐渐补充,已然开始稳定的给自己提供充足赋税。 如今不算天门府,南部一郡九府之地,陆渊每年都可从地方收取五百余万两的赋税。而且随着地方生产的逐步恢复,这些碎银的数额还会逐年增加。 按照孙思文与崔长青的估计,等洞庭郡恢复到战乱前的巅峰时候,那么一年税银可达到八百余万两。 如此财富,休养个十年,便相当于李雄抄掠整个西川的所得了。 而对方抄掠之后,西川郡破败,几十上百年都恢复不了元气,一次性就被干废了。 可洞庭郡细水长流,时间越久,经营的就能越好,能提供的钱粮就越多。 两者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因此陆渊也只是心动了一下,便将这种念头抛弃,然后就开始愉快的接收李雄的遗产了。 除却现银之外,李雄还有其它大量的财产,价值甚至十倍余现银。 毕竟当初这位西蜀皇帝,可是直接屠了整个西川武林,连带着扫灭了地方一大批土豪士绅的。 可以说是直接将西川郡的统治●阶级,都给抄了个底朝天。 如此获得的财富,自然惊人无比。 哪怕现银,都有六七千万两之巨了。如果算上其他不好变卖的古董字画、商铺田地等等产业,那么收获更是可达数亿两之巨。 这么一笔惊人的财富,自然极为诱人。 此时陆渊正在从汉中郡大量移民,预计要迁移百万以上人口,相当于他长沙国如今实质统治人口的过半,甚至大半了。 如此大规模的移民,途中花费的钱粮,移民到来之后,给他们重新分配土地、发放种子农具、安置宅屋,帮他们恢复生产,都是一个最少要持续一两年的功夫。 这一桩桩一项项,花出去的银子就如同洪水,根本止不住。 以陆渊先前接收流民时,所付出的开支来看,接收百万流民,少说也需一千余万两银子的花销。 而他这是移民,还要负责那些民众一路上的开支。 从汉中郡到洞庭郡,途中千余里路,甚至到洞庭郡南部,路途更是多达两千里。 这么长的距离,光是路上吃喝,就是大笔开支。 保守估计,等移民工作完成,开支甚至能达到两千万两之巨。 这么大一笔钱,以陆渊如今的财政,倒也并不是无法拿出来。 毕竟他账上就有近两千万两银子的存款,每年财政收入也有五百余万两。 这些全都拿出来,勉强也能填掉这个坑。 可问题是,填了移民的坑后,陆渊养军的钱,可就没了。 他养十万大军,一年光是军饷,就要六百万两银子。算上其它额外开支,更是七八百万两打不住。 如果是外出征战的话,如同现在,那更是千万两为准。 这么大的耗费,要没那两千万两的小金库撑着,哪里顶得住? 甚至实际上,陆渊如今手头上,已经没两千万两银子了。 因为从去年十二月起,到如今三月末,整整四个月的北伐,他已经花了差不多三百万两银子了。 就这,还是因为军中有着六万苗军,这些人开支比较低的缘故。如果换成正常战兵,开销能到四百万两。 而如今眼看着,这场战事还没到头,可能还要再打个几月半年,甚至更久。 等到打完,陆渊保守估计,也要花个八百万两银子。 这般的话,战争时候,再算上他留在江南之地的四万大军,那么一年开支,就是一千万两了。 所以说,等到打完仗,陆渊的小金库,顶多也就能剩个一千万两银子,这也是填不满移民花销的坑的。 因此他原本的打算,其实也是想在汉中郡与西川郡捞一笔,通过在这两地的缴获,来补充自己的移民开支。 此时看来,有了李雄榨干了整个西川的收获,别说填上移民开支的坑了。就是填完坑后,都还有大把银子结余。 甚至算上在汉中郡的收获,这笔钱还能更多。 “就是不知道,最后这些缴获的钱,能有多少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