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治夷之策 (第3/3页)
义上要臣服陆渊,但在世上的身份、地位和权势,也将比现在提升不知多少。
‘至少,再怎样,也不会比济慧秃驴,还有乔康全那两个老东西差。’ 他心中这般想着,就不由火热了起来,连忙激动道:“大王仁厚,臣敢不效死命。定会奋勇争先,为大王铲平这些夷人,开拓西南之地。” 见把对方调动起来了,陆渊不由笑着点头:“有李卿在,孤无忧也。” 他半是真心,半是期许的说着。 这次给的许诺,陆渊并非是忽悠李雄。 如果此次真的能打下整个大长和国,尤其是其中之民,还全都是与东扬人格格不入的夷人。 那么面对这广大到两郡,比楚国所有疆域加起来还要大的地盘。 以楚国如今的实力,确实吃不下来。 先不说,疆土扩张两倍,要安排多少兵马守卫,要安排多少官员去治理? 就说国内那些被灭国的赤黎夷人,就真的会甘心,接受灭了他们家国,破了他们信仰的东夷人统治吗? 到那时候,此起彼伏的叛乱,无休无止的杀戮,是绝对止歇不了的。 这种情况之下,你占领的地盘越大,被牵扯住的兵马与精力也就越多,想要维护住占领区的统治成本也就越大。 到最后,怕不是就真的要学着前越灭静海国的时候,在大长和国的疆域上,常驻十万大军,一直维持一位先天宗师的镇守了。 不,可能情况还更糟些。 因为静海国原本就是大越的朝贡国,虽然主体是由南越人构成的国家,与东扬人不同。但一直受大越影响,文化习俗方面,已经和东扬人日进趋同了。 甚至因为长久的朝贡,他们对于以东扬人的金陵天子体系,都有着认同感,自认为是王化之民。 所以在大越灭了静海国后,除了前两年需要朝廷输血,等到第三年开始,此地的产出就足可满足谢宁手下五万大军的日常所需了。 因此,那边同化起来更简单些。 而在这片西南夷的地盘,这是完完全全未曾开拓的蛮荒之土。 这里没有东扬人的文化影响,没接受过郡县体制,社会风气还保留在部落层面上,甚至还有着极高的神权信仰。 这种与大楚完全不同的土地,想要同化他们,想要统治这里,难度远比同化静海国多了不知多少倍。 而无法同化,无法有效统治,那么在这片地盘完全安静下来之前,将一直无法给大楚提供充足产出,提供赋税。 甚至都无法给屯驻此地的大军提供军粮。 楚国需要源源不断的往这边输血,源源不断的往这边移民,背上这个包袱走上十余年,才可能获得正面收益。 在如今天下风云变幻,各国兵戈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楚国背着这么个包袱,绝不是件什么好的事情。 甚至闹到最后,这占领的大长和国,还可能变成楚国的负担,成为楚国的破绽,被它国抓到机会,用作击败楚国的手段。 所以这种种顾虑,种种不利,最后都促成了陆渊的决定,那就是此次出兵大长和国,纵然大胜,但最后吞下的地盘,也只能是一郡之地。 一郡的地盘,不过三五千里之大。战乱过后,估计也就百万之民,甚至不到百万。 这点地盘,以楚国如今的实力,就算依旧有点负担,但在承受范围之内。 可以保证在占领区内,留下足够防护的力量后,还有余力应对其他各国的挑战,还是能够吞下的。 但再多就不行了。 因此这场征伐之战,如果真能打下一郡以上的地盘,那么多出来的那些疆土,陆渊是并不介意用来封赏功臣,或者拿来与其它合纵盟友做交易的。 反正自己吃不下,赏赐给李雄,也能让这人顶在自己前面,直面战争第一线,成为一个缓冲带,帮陆渊承受打下大长和国后,那些西南夷人的反击。 同样也能让这人先帮着梳理一遍,这些自己无法控制的领土,将国内那些刺头夷人给清理干净,为自己将来接收这些地盘做一步先期准备。 这种两全其美的事情,陆渊这不会拒绝。 不过关于治理西南夷人,已经筹备数年的他,当然不会只有这点手段。 因此画完饼后,陆渊看着李雄,要继续道:“要灭大长和国,仅靠这点兵马,还是不够,孤需更多大军相助。李卿在此国多年,辛苦耕耘,根基深厚。 我意令李卿为我大楚征西行营征兵总管,专司在这西南夷之地,征募那些心向王化,愿为我大楚效力之勇士。 李卿可愿接任?” 听到这个任命,李雄微微一愣,不知是何用意。 心中急思,隐隐猜到些什么,但还不敢确认。 不过任命已下,而他刚刚又吃了那个画的大饼,对于这能立功之事,这不会推拒,当即领命道:“臣受命,愿为大王效力。” 陆渊微微点头,然后立刻下旨:“李卿既接任,那稍后,孤便命有司,官印官服送来。现在,李卿便先回去,帮孤把事情筹办起来。 派出人手,在这乌蛮国旧地,还有这几日打下来的会川、弄栋两地,帮着征募出五万夷人兵马来吧。” 陆渊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